職業病侵犯的人群和行業,早已不再是過去普遍認為的工業人群和工業產業,而是向科技行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蔓延。法定的職業病達115種,涉及三十多個行業領域。以辦公室白領為侵害對象的“新型職業病”,包括腰頸椎疾病、內分泌疾病、疲勞綜合癥等,雖然沒有列入法定范圍,但更為普遍。因此在要求企業用人單位認真履行職業病防治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勞動者也要增強職業健康意識,主動地進行自我保護。
一、接受職業健康知識培訓
就業前必須接受就業前職業健康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如《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勞動者學會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了解生產工藝過程、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環節、怎樣防護、應急處理等知識。
二、簽合同建立勞動關系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在勞動合同中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應當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后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在勞動合同中寫明,用人單位不得隱瞞或者欺騙。
三、生產過程中自我防護
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應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不能蠻干;要自覺遵章守紀、嚴守操作規程;應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排除一切干撓,自覺使用好個人防護用品。在工作前,要熟知自己從事崗位的職業危害,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
四、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一般情況來講,改善勞動條件、排除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根本性的措施,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只是一種預防性的輔助措施。但在一定條件下,如勞動條件差、危害因素濃度(強度)大或集體防護措施起不到防護作用的情況下,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則成為主要的防護措施。個人防護用品即使作為預防性的輔助措施,在勞動過程中仍是必不可少的生產性裝備,不能忽視。
五、崗前、崗中、崗后健康檢查
通過健康檢查,勞動者可以知曉自身的健康狀況,用人單位能了解勞動者能否從事有毒有害作業。健康檢查可分為就業前、在崗期間(定期)、離崗時和應急時的健康體檢。不同的健康檢查,其內容、目的和意義各有區別。
六、制定改善生活、工作和健康的行動計劃
健康的身體這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廣大勞動者要重構幸福觀,樹立“要職業,更要職業健康”的理念,不要抱著“先賺錢后治病”或者得不了職業病的僥幸心理。針對自己的情況,評估人體承受力和職場環境的關系,從而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改善生活、工作和健康的行動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