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發展,應該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也就是人性豐富的過程。其中,人的行為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人類的行為是人類對真、善、美情感的記錄,沒有良好人的行為,就沒有人類的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累計報告職業病50余萬例。
第一大問題是職業病病人數量大,塵肺病、職業中毒等職業病發病率居高不下。2010年報告塵肺病23812例,占87.42%。按照職業社會學的角度上講,職業期望伴隨著人生的職業旅程。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選擇。職業病的發生將影響特定的職業期望,將改變勞動者的勞動能力、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等。職業病的形成是內在因素與外在的就業可能性不斷協調的結果,
第二大問題是職業病危害范圍廣,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職業病危害。這是因為人的行為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函數。企業職工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一種心理依賴和成見。但企業家的行為是企業內外各種思想觀念長期沉淀的產物,對利益的追求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潛意識性。
第三大問題是對勞動者健康損害嚴重,群發性職業病事件時有發生,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公共衛生問題。由職業病影響到深層內化形態,是企業意識與觀念形態的總和,因此,它也被稱之為企業的觀念文化在深層內化形態中,按照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的次序,從而影響社會意識和以價值觀為主體的觀念體系。
總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極小之利不講,極大之利亦不講,總之完全不講“利”,才能真正實現“天下治”。目前政府要求各地區針對有關規劃提出的與職責相關的指標,研究落實具體措施和辦法。其中最關鍵的是企業家的角色變換。角色差距是實際行為與應該表現的行為之間的偏差。
即:角色差距=理想角色——實際角色。
作為企業家要關心每個工人的身體健康和他們的家庭生活,但為了完成一項緊急合同,他不得不要求職工放棄休息,加班加點。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的內心就會產生焦慮與緊張。既要抓產量又要抓質量,既要抓環境又要抓成本,這些往往是矛盾的。
企業家處理好角色沖突與角色緊張,只能通過“主觀利己,客觀利他”去解決:“確實,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利他”有著美好的前景,企業信譽、勞動者的歸屬感和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利他”就是這樣創造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倫語?為政》)這就是說,要建立起風尚清明和健康的社會秩序,不僅要建立起公正的社會制度,還要形成包括恥感文化在內的道德文化體制。“有恥且格”的社會秩序靠的是法治與德治的統一,他律與自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