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乳劑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是由起始劑與環氧丙烷、環氧乙烷嵌段聚合而成或將其聚合物進行改性或進行復配。在常溫下是一種淺黃色粘稠液體。主要用于油田原油的破乳脫水,也有降粘作用,煉油廠可用脫鹽、脫水。但其生產原料及中間產物具有較大的毒性,動物試驗表明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具有致突變性。目前,有關破乳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對人體慢性危害的研究報道甚少。我們于2001~2002年對山東省濱州化工集團破乳劑生產車間進行了空氣中環氧乙烷、環氧丙烷濃度的檢測、職業性查體、實驗室檢查等內容的調查,探討長期從事破乳劑生產對職業人群的毒性作用。為職業健康監護提供早期敏感的生物學監測指標。
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破乳劑生產工人52名為接觸組,其中男33人,平均年齡37.8歲(20~53歲),平均工齡15.7年(1.5~23.4年);女19人,平均年齡28.6歲(21~44歲),平均工齡12.4年(1.5~21.8年)。對照組為同一集團企業不接觸有害因素的職工53名,其中男32名,平均年齡37.3歲(19~54歲),平均工齡13.8年(1.2~24.6年);女21名,平均年齡29.6歲(20~48歲),平均工齡11.6年(1.3~22.6年)。兩組人群每天工作8 h,均無遺傳病史,半月內無服藥史,半年內無放射線照射史,無其他毒物接觸史,條件均衡,具可比性。
2.空氣中毒物檢測:僅對破乳劑車間的皂化、精餾、聚合等工段空氣中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的濃度進行了檢測。生產工人每班工作8 h,每日3班,在操作室及生產場所設8個采樣點,每點每日采樣6次,連續3 d,樣品分析采用氣相色譜法(GB11721~89附錄A),求其時間加權平均濃度(mg/m3)。
3.查體:項目包括職業 史、體檢、血常規、肝菌能、IgA、IgG、IgM及細胞遺傳學指標等,特殊檢查采用丹麥DISA Neuromatic-2000c型肌電圖儀檢查拇指短展肌、小指展肌、脛骨前肌、比目魚肌的肌電活動,測定右正中、尺、脛后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NCV)與運動遠端潛伏期(DML)及右正中尺、腓腸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觀察肌肉收縮時的電位(波幅)、波形和傳導速度等。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率(CA)檢查,采用常規方法取策量外周全血培養后制備染色體觀察片,油鏡下每份標本分析50個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細胞染色體,計算各種染色體畸變類型和數量,計算每百個細胞畸變數。姐妹染色單體互換(SCE)檢查,采用微量全血培養法,每份分析20個M2期細胞分裂相,求出每個細胞染色體發生交換的次數。淋巴細胞微核(MC)檢查也采用全血培養法,每例觀察2 000個胞漿完整的雙核淋巴細胞,計算出微核細胞百分率(%)。
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0 for Windows《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統計學》統計軟件包(第3版)進行x2、與t檢驗分析。
結果
1.生產概況:該廠于1974年10月生產破乳劑,采用勝利油田的石油經原油裂解、次氯酸化、皂化、精餾和環氧化物聚合等5個工段,在一個全長不足50m的車間內,5個工段緊密相連,而且比較集中。這一生產過程是在管道內進行的。裂解工段工人經常巡回調油閥、蒸汽閥、放焦油等,次氯酸化、皂化、精餾工段工人在室內定時放殘液,取樣化驗。環氧化物聚合工段是間歇生產,投料、取料全部人工操作,每6天生產一釜。在聚合過程中,工人隨時觀察反應情況和取樣檢驗(此時環氧乙烷、環氧丙烷逸散空氣中),并需人工注視繼續滴加二異氰酸甲苯酯達3 h。廠房內空氣流通緩慢,所產生的有毒氣體相互擴散,失去了各工段本身的特異性,不同工段的工人接觸毒物的時間、濃度基本相同。生產現場(操作室內外)共采集144份空氣樣品,檢出環氧乙烷時間加權平均濃度范圍為2.2~9.9 mg/m3,平均(4.8±0.5)mg/m3,比車間空氣環氧乙烷的最高容許濃度2 mg/m3(GBZ2-2002)平均高了1.4倍。環氧丙烷時間加權平均濃度范圍為1.9~8.2 mg/m3,平均(4.6±0.5)mg/m3,(GBZ2-2002標準為5 mg/m3)。其他毒物未進行檢測。
2.癥狀:主訴以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癥候群最為突出(主訴具有3項以上癥狀者為神經衰弱癥候群),其次是流淚、咽干、咽痛、咳嗽、胸悶等眼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癥狀,食欲不振、惡心、乏力,肢體麻木等自覺癥狀,接觸組出現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月經不調也占一定的比例,為女性受檢人數的36.8%(7/19)。但癥狀與工種無關,經x2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體征:主要有跟腱反射、膝反射減弱,慢性咽充血、慢性鼻炎、面部色素沉著、面部 痤瘡、脫發、肺紋理增多。接觸組各體征出現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有隨工齡增長而增多的現象。
4.實驗室檢查:RBC、WBC肝功檢查判斷,按內科學標準。兩組均在正常值范圍內,但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細胞接毒組比對照組高,分別為46.2%(24/52)、13.9%(2/53)和26.9%(14/52)、3.7%(2/53)。兩組IgG、IgM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觸組CA、SCE及MC與對照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5.肌電變化:接觸組大多表現為輕度外周神經損傷,未發現中、重度損傷,損傷率為40.4%(21/52)。輕度外周神經損傷肌電診斷主要指標為:(1)靜息時插入電極時出現的電位。(2)用力收縮時頻率減少,電壓降低,時程變寬,多項電位增多。(3)電刺激誘發肌電異常,表現為潛伏期延長,多相或緩坡型,電位、電壓降低,閾值升高和時程變寬。(4)感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變慢。(5)肌電異常區分布符合周圍神經支配區。綜合臨床表現即可診斷。對照組輕度外周神經損傷率為9.4%(5/53),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3=13.50,P<0.01)。肌電圖顯示神經元性損害的異常比神經電圖的異常相對多,符合軸索變性為主要損害的周圍神經病,提示跟腱反射減退及神經肌電圖顯示的神經元性損害具有早期診斷價值。
討論
破乳劑是一種原油脫水劑,是聚氧乙烯、丙二醇醚和二異氰酸甲苯酯的線型聚合物。性狀棕黃色粘稠油狀液體,具有芳香氣味,可溶于甲苯、二甲苯和酒精等有機溶劑。工業上主要用于地上原油的油水分離。對工人健康的影響主要是生產過程的中間物,主要有乙烯、丙烯、氯乙醇、環氧化物、丙二醇、甲苯、二甲苯、二異氰酸甲苯酯等,危害的特點是長期在以上毒物的聯合作用下,可發生神經衰弱綜合征,感覺性多發性神經炎,以及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癥狀等。調查結果也以頭暈、頭痛、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癥候群最為突出。其次是眼結膜炎、咽干、咽痛、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鼻炎、咳嗽、胸痛、呼吸音粗糙等表現。這可能與以上毒物聯合作用有關。二異氰酸甲苯酯不僅對皮膚、黏膜有明顯的刺激作用,接觸后可發生氣管、支氣管炎。因其有致敏作用,還可引起支氣管哮喘、常伴有嗜酸性細胞增高。調查中還發現食欲不振、惡心,腹痛占一定比例、該集團醫院也反映消化系統疾患較多。這些可能是石油產品生產工人的多發病。血液檢驗顯示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細胞增高,與文獻報道一致。脫發原因有待研究。
破乳劑生產作業空氣中的主要毒物為環氧乙烷與環氧丙烷,比最高容許濃度(2 mg/m3)高1.4倍。環氧化物不僅對眼、呼吸系統有強烈作用,而且對神經系統有損害作用,可出現肌束顫動、肢體無為、麻木、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異常,因此重點選擇測定環氧化物的濃度,判定與神經損害的關系,在此濃度長期作業的工人,突出的臨床表現為乏力、肢體麻木、跟腱反射、膝反射減弱。肌電圖觀察在肌肉收縮時多相電位增多,可見纖顫波、正銳波、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輕度減慢。環氧化物進入體內毒物可穿透血-神經屏障侵害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和周圍運動神經纖維,發生代謝障礙,致使周圍神經發生軸索或髓鞘變性,是導致工人肢體麻木、乏力,跟健反射和膝反射減弱的原因。對照組個別職工出現的輕度外周神經損傷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神經-肌電圖檢查是診斷職業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的一項客觀而敏感的指標,本次受檢人群敏感性肌電圖高于神經電圖,遠端潛伏期高于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高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外周血CA、SCE、MC經統計學處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該廠破乳劑生產過程對作業工人無明顯的致突變作用,與文獻結論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