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認為預防膠粘劑的職業危害,先應先從了解中毒實例來熟悉綜合控制的辦法與措施。以下含苯膠粘劑中毒案例可予啟發。
案例一:含苯汽油急性中毒1997年7月22日至8月7日,某獨資制鞋有限公司發生3起含苯汽油中毒事件。中毒的3名患者均為女性手工刷膠工,發病工齡1.5年。中毒表現為接觸膠粘劑后2小時,自覺胸悶、惡心、渾身無力、視力模糊、四肢麻木,以致于抽搐昏倒。現場檢測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濃度均嚴重超標。對用于制鞋的膠漿和亮光劑原料進行分析,結果汽油的苯、甲苯、二甲苯含量很高,亮光劑的溶劑也由甲苯、二甲苯組成。
案例二:制鞋、箱包加工業苯中毒一家1989年6月投產的村辦企業,30名工人在一間45平方米、無任何防護設施的庫房,用以純苯做溶劑的氯丁膠為黏合劑制鞋。至1991年3月,先后有12名工人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工齡最長者14個月,最短者4個月,作業場所苯濃度嚴重超標。
案例三:玩具廠二氯乙烷中毒1992年,廣東兩家外資玩具廠先后發生4例因使用含二氯乙烷的3435膠水及其他有機溶劑黏合生產玩具而致的1,2-二氯乙烷急性中毒,其中3人死亡,工齡僅為1~5個月。
案例四:皮衣粘接工苯中毒1997年9月23日,某服裝有限公司43名實習學生在無任何防護設施的條件下,用氯丁膠粘接皮衣,4~8小時后,10人發生苯中毒。經測定,車間苯濃度高達552mg/m3。
案例五:家具廠使用涂料發生苯中毒廣東一家具廠,使用苯做涂料,僅有23人的小廠里,有18人發生苯中毒。
案例六:防水涂料引起苯中毒2000年北京某公司進行消防蓄水池防水作業時,防水工調配防水涂料約10分鐘后,自覺頭暈、惡心、嘔吐、大小便失禁、昏迷,隨即另3名搶救他的工人也一一暈倒。現場監測,苯超標1700多倍,甲苯、苯乙烯也嚴重超標。
案例七:鍛造廠輕質合成油中毒2000年哈爾濱某鍛造公司因輸油管道輕質合成油(含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等)泄漏,引起107人急性輕度苯中毒。
案例八:皮具廠涂膠工正己烷中毒1999年廣東某皮具廠發生4例涂膠工慢性重度正己烷中毒事故,模擬現場正己烷濃度嚴重超標,中毒表現為頭痛、頭昏、惡心、嘔吐、下肢無力,病情進行性加重。中毒者接觸毒物工齡6個月,無任何防護設施。
案例九:包裝工人苯中毒2002年3月,北京某包裝有限公司81名包裝工人中有12名發生慢性苯中毒,其中重度中毒6人,死亡1人。現場檢測顯示苯濃度嚴重超標。
膠粘劑引起的職業中毒有兩個特點:廣泛性和嚴重性。廣泛性體現在職業中毒涉及使用膠粘劑的各個行業,如制鞋、家具制造、玩具制造、皮革、制衣、箱包、包裝、涂料、防水工程、機械等領域。從發病的嚴重性看,急性中毒起病急、一起事故涉及多人。慢性發病者工齡短,一發病即為重度中毒,甚至引起死亡。因作業現場有害物濃度嚴重超標而致勞動者中毒,造成這種現象除了膠粘作業缺乏必需的防護設施、工人盲目無知外,使用的膠粘劑中,苯、甲苯或者正己烷含量非常高是根本原因。
因此,制定膠粘劑職業危害控制對策,尤其是產業對策,從源頭控制膠粘劑引起的職業中毒,迫在眉睫。制定科學、可行的產業政策。
一、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取代高毒物質苯已被確認為人類致癌物,應采用替代物,如毒性相對較低的甲苯、二甲苯、汽油等物質。
二、削減或禁用高毒膠粘劑停止生產和使用聚乙烯縮甲醛膠(即107膠)、氯丁膠(俗稱萬能膠),國家應當制定削減計劃,逐步限量生產。
三、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技術目前,我國合成粘膠劑生產非常分散,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品種少、產品老化、更新換代緩慢、科研開發不足,難與世界知名大公司抗衡。因此建議國家制定產業政策,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扶持幾家有競爭力的企業,形成多系列、具有研發能力的集團公司。
四、鼓勵采用、研制、開發替代產品制定產品衛生標準。
通過對溶劑釋放量的限制,迫使供應商和用戶使用水基黏合劑、低分子量樹脂的液體膠粘劑和反應型熱溶膠粘劑。環保型膠粘劑的最低標準應當是無苯類溶劑(或因原料問題不得超過0.2%)、無甲醛(或不得超過0.05%)、無氯化溶劑、揮發性有機物(VOC)<2.40%(g/l)。應針對不同膠粘劑的特點,在對其可能引起的健康影響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制定有毒物產品限值,或者制定通用限值,明確規定各類膠粘劑中有毒物質的通用限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