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經過
2000年5月某市食品廠因污水調節池發生堵塞,造成污水外溢。1名工人下池疏通,下到一半即從梯子上跌落池底,隨后又有2名工人因下池救人相繼跌落池底。其他人員見狀,立即報警求救。1小時后,消防人員戴防毒面具下池將3人救上地面時呈昏迷狀態,嘴角流出粉紅色泡沫狀分泌物、鼻孔滲血,不久3人當場死亡。
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此食品廠是生豬屠宰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中含有豬的內臟和血水等雜物,經長時間滯留,發酵分解產生三甲胺、甲烷、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工人在進入污水調節池時,接觸大量有害物質。此次檢測結果表明:污水調節池內空氣中三甲胺平均濃度為50104.7mg/m3。是衛生標準的4175.4倍。三甲胺毒理學實驗表明,三甲胺濃度為11.56mg/m3時,可見實驗動物鼠鼠毛松散,呈深度麻醉狀態,4小時后死亡,尸檢發現呼吸道淤血、滲血。根據毒理學實驗、現場空氣檢測結果和中毒死亡者嘴角流出粉紅色泡沫狀分泌物、鼻孔滲血等情況綜合分析,此次中毒事故為三甲胺氣體中毒。
人若一次吸入極高濃度三甲胺(TMA),數分鐘內即可出現呼吸困難、紫紺和昏迷,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急性中毒的臨床特點有:皮膚灼傷;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或灼傷;以呼吸系統損害為主的全身中毒表現,以嗆咳、咯痰為首發癥狀,起始為白色黏痰,重者發生肺水腫,可咯出或從口、鼻腔涌出粉紅色泡沫痰。迄今國內外尚未見三甲胺慢性中毒病例報道。
三甲胺主要在工業上用于制造表面活性劑、離子交換樹脂、膽堿鹽、促動植物生長激素,還用作石油、脫漆劑、涂料和添加劑。在日常生活中,蛋白質、氨基酸、動物內臟和血等,經微生物或發酵的作用可以分解為三甲胺。
三甲胺亞急性與慢性毒性
三甲胺低于24.2mg/m3時僅有微臭,長期接觸對人無刺激作用;濃度增加2~10倍時,氣味加重,有濃烈的魚腥臭,對眼睛、鼻、咽喉有較強的刺激癥狀。
現場急救與治療原則
急性三甲胺中毒無特殊解毒劑,病程初期搶救重點是喉水腫和肺水腫。病程中、后期則是防治肺部繼發感染及氣道黏膜脫落等并發癥。治療原則:保持呼吸道通暢;合理氧療,根據血氣分析結果指導用氧,急性三甲胺中毒并發呼吸窘迫綜合征時,使用加壓呼吸應慎重;控制補液量,曾有急性甲胺類中毒病人因短時間內(6小時內)輸入大量液體(2500ml)致肺水腫加劇的教訓,故在中毒后48小時內應嚴格限制補液量,一般不應超過1500ml/d(伴皮膚大面積灼傷者除外),并應控制輸液速度,以免加重心肺負荷。
三甲胺生產企業發生的職業中毒事故容易診斷鑒別,而因蛋白質、氨基酸、動物內臟和血,經微生物或發酵的作用分解出的三甲胺造成的中毒較難診斷,需要對事故現場做現場職業衛生流行病學調查,及現場空氣檢測和病人體征綜合分析做出判斷。
上述中毒案例提醒職業衛生監督機構,要加強對鄉鎮企業的衛生監督力度及職業衛生知識的宣傳和培訓,使工人具備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