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山區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最為明顯的是交通,“村村通”公路的迅猛發展,使農村交通狀況發生了巨變,農民群眾交通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摩托車、農用運輸車、小汽車成為農民群眾代步和生產、生活工具。發達的交通路網及現代機械化的交通方式,在給農民群眾的出行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農村交通事故呈逐年遞增的態勢。筆者就陽城縣山區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形成一些粗淺的思考與探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山區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1、農村道路危險路段多,整改難度大。陽城縣是個典型的山區縣,全縣有3000余公里的2條省道、1條市道和多條縣鄉、鄉村公路,70%以上依山傍河而建,特別是南部山區道路,路面狹窄,彎道多、道路垂直落差大。一旦發生事故,輕則車損人傷,重則車毀人亡。由于資金等問題的限制,這些道路安全防護措施仍然大大滯后于道路通行的需求。
2、農村機動車保有量大,管理難度大。近年來,陽城縣農村機動車保有量以每年增幅20%的速度逐年增加,特別是去年“汽車下鄉”政策的出臺,為群眾購買機動車提供了便利和平臺,半年時間新增上戶車輛3000余輛。目前,全縣在冊機動車6萬余輛。農村機動車管理存在難題。一是機動車安全性能差。農村群眾為圖方便、省錢,購買價格低廉車和二手車以及使用脫檢及報廢車輛;二是無牌無證現象較多。農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上牌辦證積極性不高,駕駛技術差;三是農村公共交通發展緩慢,群眾代步和生產、生活工具依靠正三輪、農用運輸車、摩托車等。特別是山區撤鄉并鎮、寄宿制學校的推行,每到周末或開學、放學時期,農村家長大都使用農用運輸車、摩托車接送學生,安全隱患極大。
3、交通安全意識淡薄,守法意識差。農村群眾接受交通安全宣傳教育面窄,交通安全意識普遍比較淡薄。酒后駕車、無證開車、無牌行駛、農用車、摩托車違章載人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大量存在,導致交通事故多發。
4、農村公路網資金不足,安全設施不完善。南部山區不發達鄉鎮由于資金因素的制約,農村道路建成后相應的交通安全標志、警示符號、基本的交通安全設施不具備便投入使用,“村村通”公路實際上成了“赤膊路”。由于道路硬化了,導致車的速度加快,駕駛員麻痹大意,安全隱患也就相應增加了。
5、“村村通”公路存在等級低,通行條件差,安全隱患大。農村道路大部分是鄉、村道路,道路盤山繞行,彎急坡陡,路面窄且高低不平。近幾年,雖然“村村通”工程全面實施,但因為資金或其它原因,雖然路面變平整了,但卻變窄了,彎變急了。我縣南部山區“村村通”公路規劃缺乏前瞻性,對道路建設和交通發展估計不足,普遍存在在規劃中考慮安全因素不夠,設計欠缺、施工質量差,導致修建的道路急彎、岔口多、行車視線不良、路面寬度太窄、易滑等問題較多,有的道路拓寬時沒有配套改造原有的橋梁,造成寬路窄橋、險橋多。有的路面只能單向行駛,在遇到會車的時候,駕駛員會傷透腦筋。一些道路更是臨崖臨溝處低,路面不平整,彎路轉彎半徑不夠,安全隱患大增。
6、警力不足制約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陽城縣交警大隊有正式民警34人,協勤民警93人,下設5個科室、5個直屬公路巡邏中隊、3個鄉鎮交警中隊,按人頭平均計算,每一名交警要管近100公里的道路,近2000輛機動車,再加上每天必須處置的各類報警及車輛、駕駛人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本不能管理到位,致使農村一些地方成為管理真空。
二、采取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的做法
為切實加強山區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近年來,公安交警部門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致力于探索實踐農村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之路,突破農村交通管理瓶頸制約,變革農村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以鄉(鎮)基層交安委組織和鄉鎮交警中隊為平臺,從交通安全管理的最基層的基礎抓起,運用綜合治理手段,通過發動和吸收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交通管理,改變交警唱“獨角戲”的局面,逐步形成了“黨政統一領導、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參與”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大格局。
1、強勢建立綜合預防體系。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進一步完善部門合作、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建立了縣鄉兩級道路交通事故預防機構,把交通安全工作納入縣里對鄉鎮和部門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考核范疇;堅持用例會和評析會制度來保證道路交通事故預防領導組辦公室職能作用的高效運轉。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預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領導組例會;建立了周分析、月通報事故預防工作制度以及領導組成員單位向領導組的季報告制度和重大節日交通安全報告制度,分析形勢,研討預防對策;落實重、特大交通事故評析制度,找準事故“降”點;積極協調解決影響交通安全的問題等。進一步加大行政干預力度,對全縣排查出的道路交通安全隱患和事故多發路段交通安全隱患整治情況由縣政府牽頭進行督查,對重大隱患路段、隱患單位實行掛牌督辦制度,下達掛牌整改督辦通知書和督查通報督促整改。全縣各有關部門在落實主體責任的同時,積極開展部門協作,聯防聯控,使部門聯動機制得以有效發揮并彰顯成效。
2、大力推進基層交安委建設。縣里成立分管副縣長掛帥的交安委,全縣18個鄉鎮成立基層交安委組織,落實人員經費以及村級交通安全員,并逐步實現鄉鎮交安委與安監站合并,充分發揮了鄉鎮、農村干部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直面基層,配合公安交警部門加強農村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機動車、駕駛人管理、轄區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等工作,使管理更有針對性,宣傳更具可信性,基本實現了交通安全宣傳、交通事故防范、駕駛人管理、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在農村。依托鄉(鎮)基層交安委和村級組織協管交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警警力不足帶來的管理壓力,使農村道路脫管面縮小,交通安全宣傳輻射面擴大,交通安全管理覆蓋面大大提高。
3、全力開展社會化交通安全宣傳。借助文明交通行動計劃,以“五進”宣傳和創建交通安全文明單位為平臺,以面向社會、注重實效、教育大眾為出發點,通過交通安全“五進”宣傳,把交通安全送到社會各個角落。以交通安全示范單位創建為契機,積極培樹創建單位,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依托新聞媒體、宣傳教育、安全行業、社會組織等開展社會化宣傳,與縣電視臺、報社、陽城在線網站等達成警媒合作意向,通過媒體宣傳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與教育部門聯系溝通,深入開展校園安全宣傳;依托農村、學校、企業、交警大、中隊等,充分利用櫥窗、板報、專欄等積極開展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充分發動、利用各類社會資源開展交通安全公益性社會化宣傳。
4、重拳整治道路交通秩序。推出區域聯勤聯動工作新舉措,把公路巡警中隊、鄉鎮中隊按照區域連片,劃分為5個區域作戰單元和1個大跨度巡邏作戰單元。充分運用科技的、法律的、經濟的手段,通過動態巡查和靜態管控相結合,把警力和裝備放到路面,加大路面交通秩序管理力度。對客運車超員、超速、無牌無證、酒后駕駛、低速貨車和摩托車違法載人進行嚴厲打擊,使整治工作實現大廣度、全覆蓋目標。在交通秩序管理中,突出“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的執法理念,立足抓大放小,堅持嚴懲與教育并重,對輕微違法行為堅持教育為主,糾違警告不罰款,全年警告教育處罰占總處罰數的1/3以上;對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從嚴打擊,近兩年行政拘留嚴重交通違法人員創歷史新高,道路交通違法率和事故發生率均明顯下降。
5、延伸觸角推行便民利民服務。以惠民利民便民為宗旨,積極拓寬服務領域,不斷延伸服務觸角,組成“流動車管所”, 深入山區農村,推出上門辦證、檢車、上戶新舉措;增設服務網點,推行摩托車銷售網點帶牌銷售摩托車,實現銷售、上戶、辦證一條龍服務;實行快遞服務,方便外出務工人員、偏遠鄉鎮農民等特殊群體領取牌證。針對車輛管理、事故處理、路面執勤執法等工作中群眾比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迅速完善了公開承諾及關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具體措施,對交管工作的各項業務、程序做了進一步規定,并公之于眾,以便群眾監督,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
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實踐,陽城縣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農民交通安全意識在不斷增強,農村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遏止。
三、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建議
針對目前農村道路,特別是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筆者認為,一是要繼續鞏固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社會化宣傳、防控體系;二是要加大山區道路后期養護、交通安全設施資金投入;三是積極構建農村道路客運網絡,保障群眾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