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經濟激勵的概念
無論是國外的資料表明,還是根據我國調查數據的分析,都說明事故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對安全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社會或企業的安全狀況之所以能夠獲得改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全投入使安全生產條件得到完善。據世界銀行估計,70。//00的傷害事故導致的損失(DALY)可以通過合理措施和外界的干預來降低。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認為安全投資能夠創造利潤。如果成本足夠小,回報足夠大,則這些投資是可以收回的。即使不能收回,安全成本(投資)對于正常的生產還是必需的。
對實際狀況的調查研究,我們看到發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損失并非由企業承擔,而是雇員及其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承擔。這種損失的轉移,使事故的成本不進入企業的利潤損失核算。這樣就會造成企業決策者對安全投資的決策,在僅僅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指導下進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預,企業的安全投入積極性是有限的,并且常常處于虧欠的狀況。
假設“一般”事故有一確定總損失,記為C1。可以假定,無論安全水平如何,其值恒定。這條水平曲線告訴我們,第一個受害者的損失為C1,第二個降到C2,直到降到無人受傷害的安全點為止。這樣,線的縱向刻度表示增加的安全損失值(其值恒定)。我們可以假定它包括了所有相關損失,無論誰吸收。
事故損失有外部化現象是客觀存在的。C。是較低損失值,僅代表企業支付的總損失。財產損失、工時損失和士氣、工作節奏的負面影響等。盡管C2值不小,但仍然小于總損失。其差值(C1一C2)即為外部損失。在一定范圍內,其值恒定。
第三條曲線代表企業特定事故風險的消除成本。這里假定消除成本隨安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當安全水平低下時,消除成本低,因為容易找到簡單廉價的改進措施。但是,進一步的改進成本,代價更大。隨著安全水平的提高,繼續達到更高的目標越發困難。
只要消除成本低于事故損失,邏輯上即為可行。但在決策時,哪些損失應計算?如果是全部損失,則為C1,安全點在S1。然而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則安全點在S2。從安全工程角度來看,事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設備陳舊、上崗培訓不充分、存在有毒物質等。需要自覺協助或通過強制執行等手段,改善條件。從外部損失角度看,應當采取措施,將損失C1(而非C2)施加到決策者,即企業支付原則。
至此,可以引入安全的經濟激勵概念,它是一種提高安全水平的策略,由內部化損失的一系列政策組成,其結果是企業承擔大部分損失。其邏輯思路如下。①企業要求最小化產品成本;②政府政策可以引導企業更加重視安全生產,如使得企業負不起事故損失的責任;③企業直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事故風險。經濟激勵與規章體系和自律策略相反,集中在步驟③,而非步驟②。
要促進損失的內部化,有多種方法,包括提高危險工作的風險工資,方便對雇主的賠償訴訟,將雇主的賠償額與其安全記錄聯系起來,將來自消費者和其他社會成員的壓力轉嫁到事故水平高的企業。為什么僅使用經濟激勵?因為這種方式相對于直接關注事故本身而言更為間接。為什么我們還使用經濟激勵方式?這個問題就像工業革命問題一樣陳舊,自20世紀初,改革家就開始討論直接管制和間接納稅補貼等方式的優缺點。本章我們將先回顧歷史。之前,我們先列舉一下經濟激勵的潛在優勢。
(1)經濟激勵非常有益于獲得管理層的注意由于管制措施甚多,并非所有的管制均能得到強有力的貫徹,企業容易忽視,尤其是當管制措施日漸瑣碎時。相反,經濟激勵簡單易用,是用經濟的語言回答經濟問題。管理層容易看到刺激手段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從而做相應的反饋。
(2)經濟激勵易于從下至上貫徹執行無論企業以往的安全水平如何優秀,經濟激勵都有相應的刺激方式。而現行管制下,強調安全的最低可接受水平。一旦達到這個水平,企業就無心改善安全狀況了。
(3)經濟激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它強調結果,而不論產生原因,對于新的事故風險,經濟激勵同樣適用。新的事故風險要求新的管制措施,這個過程是緩慢和艱難的。經濟激勵的優勢在技術進步的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其優勢將逐步顯現。
(4)經濟激勵有靈活性,企業有自主性,主動尋找方案解決問題經濟激勵強調結果,不重過程,以及鼓勵的獨創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精神。相反,管制經常在具體條例上相互折中,它強調控制的簡單性和通用性,方便管理和遵從。但是,隨著管理分散化,要求有快速的反應,管制的方法就不再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