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煤礦行業的安全生產始終是天字號的頭等大事。因此,必須深入分析研究事故發生的原因和規律,探索有效預防事故的途徑和對策,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實現安全生產。
一、故意性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為按其是否意識到可分為非故意性和故意性兩大類。非故意性不安全行為是指操作者非故意地做出不安全行為或違章作業(指揮)行為,即行為人并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有潛在的或現實的危險性。故意性不安全行為是指操作者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反安全法規或安全注意事項的,但由于某種動機或習慣行為模式的作用,使他們有意識地進行可能帶來危險的操作和指揮。非故意性不安全行為主要是由于行為者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注意力分散、信號接受錯誤,以及在一些特殊環境條件下的失誤等原因造成的。非故意性不安全行為因其不具有主觀故意性,一般可以通過教育培訓和訓練,提高操作者的知識、技能和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改善作業環境等途徑就能糾正和消除。但故意性不安全行為屬于明知故犯,具有主觀故意性,而且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深入分析。
1、事故的偶發性和事故損失的偶然性是導致故意性不安全行為的根本原因。事故的偶發性是指人的每一次不安全行為并非一定導致事故的發生,而且即使發生事故也不一定都造成嚴重后果,這就是事故損失的偶然性。有人做過統計,得出了事故次數與其對人身的傷害程度存在著1:200的法則,即在201次事故中,而造成重傷或者死亡的會有一次。正是由于事故的偶發性和事故損失的偶然性,使行為者產生了僥幸心理,無論是在生產操作,還是在管理決策過程中,當安全需要與其他需要發生沖突時,往往就忽視安全需要,進而導致了人的故意性不安全行為。特別是在下面情況中,行為者往往選擇不安全行為:一是當安全行為與節省時間發生沖突時;二是當安全行為與節省體力發生沖突時;三是當安全行為與舒適發生沖突時;四是當安全行為與經濟利益發生沖突時。正因為如此,故意性不安全行為成了難以治愈的頑疾,重生產、輕安全、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等危險行為屢禁不止。這就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難點所在。
2、安全投入目的的預防性及其效果的滯后性、隱含性是導致故意性不安全行為的重要經濟因素。很明白,安全上的裝備和措施都是為預防事故發生而投資的,并不立即體現出來,更難以估量效果有多大,這就是安全投資目的預防性及其效果的滯后性和隱含性的特點。相反,這些安全裝備及措施所增加的支出和降低的效率都是直接的、明顯的,這對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追求經濟利益的企業式行為人來說是不情愿的。這一點在當前國有企業表現明顯,在民營式私人煤礦尤為明顯。因此,對煤礦安全生產要求極高的煤礦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特別是眼前利益,往往忽視安全,在明知安全裝備不達標的條件下冒險生產;員工也往往為提高效率、節省體力、增加收入而違章操作、冒險作業。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邊還有個機制上承包的短期行為作怪,在自己任期內不愿為下一任期做投入準備,怕影響自己的承包效益,埋下后患。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安全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即使近年來不斷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不斷健全和完善安全立法及執法,而故意性不安全仍不能杜絕,甚至繁衍出新的表現。比如,很多煤礦企業迫于安全法規及安全監管的約束,安全行為成了無奈之舉,規程措施和制度只是寫在紙上,安全設備和措施只是擺設,甚至借別人的規程,僅作為應付安全監督部門和安全評價機構的道具。因此,很多企業和員工的安全行為實際上具有非自覺性、不講實際性、出于應付性的特點。
二、防止故意性不安全行為的措施對策
綜上不難看出,要防止人的故意性不安全行為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要作幾個方面的對策,來減少直至杜絕人的故意性不安全行為。
1、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創新監督管理方法,形成對故意性不安全行為有效監督和約束。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就是根據事故理論和預防原理,運用系統思維和安全系統工程科學的方法、技術,結合生產礦井特點,分析事故成因和要素,掌握事故的發生規律,全方位,全過程,從控制事故的源頭開始,層層設防,環環相扣,把“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落到實處。通過完善安全立法和執行,健全安全管理體制和制度安排,規范安全管理工作程序等,從而形成對故意性不安全行為的有效監督和約束機制,消除不安全行為滋生的環境和土壤。
2、塑造和培養安全文化,使安全行為成為員工的自覺行為和習慣。安全文化是體現在企業員工身上的安全價值觀念和安全行為模式。實踐證明,不僅是大家總結的十種典型事例的人員違章,就是生理、技術素質、心里素質很好的員工并不一定遵章守紀,有時越是這三種素質很好的員工越敢干冒險違章,這是故意性不安全行為者的共有特點。因此,塑造和培育安全文化,就是要把安全生產塑造和培育成一種特定的文化,通過長期反復地教育和培訓,并營造安全生產的氛圍,使安全理念成為員工的認同和接受的價值觀,主動遵守,主動防范,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