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1)
事故致因理論是安全原理的主要內容之一,用于揭示事故的成因、過程與結果,所以有時又叫事故機理或事故模型。它暫時避開了危險源的具體特點和事故的具體內容與形式,而只是抽象概括地考慮構成系統的人、機、物、環境,因此它更本質、更具普遍意義。當它和具體的危險源,具體的事故結合時,就可以更科學、更實際、更生動地把可能的事故成因、過程、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故而它是進行危險性的分析、安全性評價、對策制定、監控管理,以及事故調查分析有力武器。
到目前為止,人們已提出了十多種事故致因理論,這里我們介紹其中常用的幾種。
因果論(2)
事故具有隨機性,構成“機”的多個因素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或制約的關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有繼承性,即前一過程的結果往往是引發后一過程的原因。例如某一事故的發生,最初是由于發生了事件N1,這是“因”;然后導致了事件N2,這便是“果”。N2包含著N 1,它又作為“因”引發了下一過程及結果N3。如此傳遞下去,導致了最后的“果”——該事故及其損失。
屬于這種因果論的事故模型有線性多因素連鎖性,非線性多因素連鎖性,線性-非線性復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諾(domino)骨牌理論等等。其中,日本的北川徹三等人將此理論歸納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學便覽》中。
北川徹三的模型基于這樣的事實和認識,即事故和事故是否造成損失與損失大小是偶然性,而事故的發生則必有原因,這是必然性。這些原因中可以分為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從間接原因到損失構成了一個反映因果關系的事故鏈,如圖1所示。
損失←事故(火災)←一次原因(直接原因)←二次原因(間接原因)←基礎原因(間接原因)
圖1 因果關系的事故鏈
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也叫一次原因,它出現在事故的當時和現場,包括人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為(失誤或誤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狀態(失誤或誤操作)和物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狀態(含機械設備的缺陷、故障、失效和環境的不良條件)。這二者是間接原因造成的結果。
間接原因又可以區分兩個層次,即二次原因和基礎(三次)原因。其中包括:
(1)技術原因,是指機械設備、計測裝置、建筑設施、工具護具等設計不當,維護保養與檢修不夠,工作場所的各環境因素不適,危險部位防護、警示存在缺陷等等。
(2)教育的原因,是指對相關人員的安全培訓不夠,從而造成了他們缺乏與自己的崗位、職責相適應的必要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經驗、安全作風、應變能力等安全素質。
(3)身體的原因,是指作業者身體缺陷(如近視、耳聾),身體不適(如生病、醉酒),疲勞。
(4)精神的原因,是指人的精神狀態不佳、性格缺陷等。如不滿、懈怠、急躁、害怕、不和、愚鈍。
(5)管理的原因,是指包括企業最高領導人的安全責任心不強,規章制度不明確、不健全、維護保養、監督檢查不力、人事與勞動紀律組織管理缺陷等。
(6)學校教育的原因,是指教育部門對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具的成長過程中應貫穿的安全教育重視、實施得不夠。
(7)社會、歷史的原因,是指政府部門、群眾團體整個社會的力量對產業發展和公共安全宣傳教育不夠,缺乏應有的安全文化氛圍的熏陶。
上述(1)~(4)屬二次原因,(5)~(6)屬基礎原因。但生產實踐和理論分析都表明,其中的技術(或工程)原因、教育原因、管理原因作為平時的安全對策來講是最重要的,從而技術(工程)對策、教育對策和管理對策(所謂“三E”對策)被視為是防止產業事故災害的“三大支柱。”后來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和范圍的擴大,有必要把“環境”單獨提出來,這就變成了“四E”安全對策。
基于因果論的事故致因理論,可以得到以下幾點重要的啟示:
(1)為了防止產業災害的發生,在圖1的事故鏈中,解決好任一個環節,都可以到的效果。
(2)為建立預防產業災害的四大原則提供了依據。這就是預防可能的原則,損失偶然的原則,原因繼起的原則和選定對策的原則。
(3)基于因果論,對一個系統進行安全分析和評價時,就產生了兩種重要而有效的邏輯方法。即演繹法,據結果推理原因,如故障樹分析(FTA);歸納法,據原因推論結果,如事件樹分析(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