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軌跡交叉理論的提出
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事故致因理論的發展完善,人們對人和物兩種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地位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是由于生產技術進步的同時,生產裝置、生產條件不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另一方面是人們對人的因素研究的深入,能夠正確地區分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
約翰遜(W.g.jonson)認為,判斷到底是不安全行為還是不安全狀態,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取決于他認識問題的深刻程度。許多人由于缺乏有關失誤方面的知識,把由于人失誤造成的不安全狀態看作是不安全行為。一起傷亡事故的發生,除了人的不安全行為之外,一定存在著某種不安全狀態,并且不安全狀態對事故發生作用更大些。
斯奇巴(Skiba)提出,生產操作人員與機械設備兩種因素都對事故的發生有影響,并且機械設備的危險狀態對事故的發生作用更大些,只有當兩種因素同時出現,才能發生事故。
上述理論被稱為軌跡交叉理論,該理論主要觀點是,在事故發展進程中,人的因素運動軌跡與物的因素運動軌跡的交點就是事故發生的時間和空間,既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發生于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人的不安全行為與物的不安全狀態相通,則將在此時間、此空間發生事故。
軌跡交叉理論作為一種事故致因理論,強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按造該理論,可以通過避免人與物兩種因素運動軌跡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同時、同地出現,來預防事故的發生。
二、軌跡交叉理論作用原理
軌跡交叉理論將事故的發生發展過程描述為:基本原因→間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傷害。從事故發展運動的角度,這樣的過程被形容為事故致因因素導致事故的運動軌跡,具體包括人的因素運動軌跡和物的因素運動軌跡。
1、人的因素運動軌跡
人的不安全行為基于生理、心理、環境、行為幾個方面而產生:
⑴生理、先天身心缺陷;
⑵社會環境、企業管理上的缺陷;
⑶后天的心理缺陷;
⑷視、聽、嗅、味、觸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異;
⑸行為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