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警鐘一敲再敲,紅頭文件一發再發,安全檢查一查再查,為何重大特大事故仍舊不斷發生?是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出現了什么問題,還是其他環節失去了效能?今年第3期的《瞭望》周刊載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并指出,新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成立,意味著今后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較之現在地位將提高,力度也將加大。
文章說,大量調查顯示,事故的發生有偶然性,但也有一定必然因素,安全生產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重大特大事故集中在能源、原材料、交通行業,以及一些公共場所,尤其是處在市場經濟初級發展階段的區域,沒有形成規范化管理的企業、行業。具體分析,由于個體私營、鄉鎮企業、“三來一補”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安全生產管理意識差,成為安全事故多發區。據統計,發生在這類企業的事故約占事故總數的80%以上。其中鄉鎮煤礦的安全事故尤為突出,2000年全國鄉鎮煤礦事故死亡3952人,比上年同期上升11.27%。安全生產條件欠賬多,投入嚴重不足。一些國有企業設施設備老化陳舊,但因資金緊張,無力更新改造,對一些亟待解決的重大事故隱患,雖有改造方案卻難以實施。形式主義危害安全工作。少數地區、部門和企業的領導疏于管理,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形式主義嚴重。安全培訓教育亟待加強。由于企業經營管理者及職工缺乏安全知識,安全意識差,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的事故大量發生,加之員工素質低,安全技能匱乏,造成小災不能控制,釀成大禍。全民安全文化水平亟待提高。
文章說,目前的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機構改革、國企改組改制過程中,安全生產未能有效銜接,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在一些地區行業、企業有被削弱的傾向。部分企業撤并了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有些企業根本沒有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有些企業雖有一些制度,但形同虛設,難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晨一些縣,尤其是鄉鎮、村兩級不落實,安全生產工作仍處于失控狀態。而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上,存在體制不順、監督力量薄弱的問題。由于中央、地方機構改革時間上存在的差異,一些工作的銜接出現了一定問題;改革遲遲不到位,嚴重影響了安全監督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一些地方安全監督管理人員大量流失,安全監督管理隊伍混亂,思想渙散。安全工作出現真空、空白點,出現虛報、漏報、瞞報的情況。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傷亡事故無人統計上報的情況,甚至產生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的問題,使安全監督管理的職能難以充分發揮。
文章進一步指出,目前的事故處理沒完全起到應有的警示作用。在事故處理的時限、目的與法定時間程序相比還不盡如人意,存在著時間偏長、處理偏輕的現象;有的事故一拖再拖,一些地區和部門對傷亡事故不能按照“四不放過”(事故原因不清不放過、責任者不處理不放過、廣大群眾沒有吸取教訓不放過、沒有采取措施不放過)的原則進行處理;個別地區對事故調查處理工作不認真,其關事故責任人沒有得到嚴肅處理,其他人也沒從中吸取教訓,以致同類事故屢查屢禁不止;事故調查效率低下,由各部門派員組成龐大的事故調查組,出于種種原因,往往各持己見,難以統一意見,事故調查有的長達1個多月,給地方政府和企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此外,安全生產法規不健全。我國現有的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大部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安全生產執法主體及其調整對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大量非公有制經濟的出現,現有的法規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形勢的需要,因此目前急需出臺一部綜合性安全生產法規。
如何營建高效的安全監督管理機制,文章引用權威人士的話說,首先,各級政府都應從組織機構上落實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實現對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落實進行監督管理,強化監督管理是安全生產的根本措施;其次,建立完善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依法行政;第三,推進安全生產培訓教育,提高安全意識、技能;第四,加大投入,從裝備上、技術上、治理投資上加大力度,提高全國整體的安全生產能力,企業要加強自身的抗災能力,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實現企業安全內控機制,適當時候,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職業安全管理認證體系;第五,認真調查,嚴肅處理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