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消除絕對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低門檻和最基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圍繞脫貧攻堅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今年我們將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一起走向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什么樣?答案就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個字”總要求里。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十個字”,全面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各領域、各方面的具體要求,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 生態為首
其中的生態振興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只有做好了生態振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才可以確確實實提升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建制鎮個數為1.81萬個、鄉個數為1.09萬個。不過目前有40%的建制村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8%的建制村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農村地區的“臟亂差”問題突出且普遍。
為了解決農村地區“臟亂差”問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于2018年聯合印發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總體要求、行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行動計劃》提出,通過三年攻堅,鄉村綠色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體制機制基本形成,農業農村環境監管明顯加強,農村居民參與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到2020年,實現“一保兩治三減四提升”:“一保”,即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農村飲水安全更有保障;“兩治”,即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實現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三減”,即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農業用水總量;“四提升”,即提升主要由農業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標水體水質、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環境監管能力和農村居民參與度。
此外還有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等等,從國家層面出臺的這些文件可以看出,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國家對于全國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
對于農村貧困地區來說,之前第一位的是扶貧工作。而今年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也將會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工作擺到首要位置。
然而,面對后疫情時代的新形勢、新挑戰,起點比較低的脫貧地區怎么去改善人居環境?在美麗鄉村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改善人居 農污為重
農村垃圾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第一要務。
農村垃圾的出路問題是當前農村污染治理的頭等問題,縣級垃圾集中處理設施沒有能力接收農村垃圾,鄉鎮沒有自己的處理設施,村收集的垃圾沒有出路。
今后,需要考慮引導農村將易腐有機垃圾就地就近處理,但也得給包裝垃圾之類不宜就地就近處理的垃圾找到出路。
農村污水是緊跟在垃圾之后的又一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問題。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楊敏曾提到,“農村污水治理,是一個既能夠讓我們的農村變得更加美麗,也能讓我們的孫子孫女到農村去看望祖父、外祖父時,不會憋著不去上廁所的事業。如何做到讓大家對農村有一個更好的回憶,這是需要不僅是政府,也包括我們的企業家,我們的科研人員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農村污水包括農村面源污水(農業污水、澇水,等)和家庭生活污水(家庭化糞池的排水、沖涼水、拖地水等其它灰水)。
而對于農村污水治理接下來的發展,中建水務環保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范潔認為,“單純做水質達標,可能不能完全滿足地方政府的要求。因為地方政府需要整治的是整個農村的人居環境,不只是水環境。所以,對于村鎮人居環境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這個可能是未來發展需要考慮的”。
上海泓濟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錢進也認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有三個主體,第一是政府,第二是各種各樣的企業,第三是當地群眾。要因地制宜地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才是解決農村污水治理的最好方法。
長效治理 村民參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深富內涵、極具韻味的經典論述早已成為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金句”。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科學論斷之所以耳熟能詳,關鍵就在于形象且深刻地闡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與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產業興旺相輔相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農村產業興旺奠定生態、環境和人文基礎,農村產業興旺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還需要探索如何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無論是通過財政也好,還是村集體出資,如何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常態化,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階段性完成后,能否變成村民的自覺行動是這項工作的痛點和難點。”這是廣東省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最為憂心的。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波對此也一再強調,“有的地方村民認為污水治理是政府要做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還有一些地方村民對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存在誤解,擔心設施排放的尾水會影響自身健康,甚至是破壞自家‘風水’,阻撓施工的糾紛時有發生。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村民參與生活污水治理的內生動力不足”。
萬忠認為,破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如何建立長效機制這一痛點和難點,關鍵在于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要帶動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中去,讓農民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激發他自主的參與到農村環境的整治和維護工作中。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很多工作并不是立馬能見效的,它可能需要通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堅持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比如,浙江的千村整治、萬村示范工作已經抓了十幾年了,還在持續不斷地改進。所以,只有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堅持的做下去,農村面貌才會有大的提升。
由此可見,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污水治理,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