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氣(Cl2)是一種刺激性氣體。急性氯氣中毒是指在短時間內吸入較大量氯氣后引起的以呼吸系統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一、概述
氯氣是一種比空氣重的黃綠色、具有異臭和強烈刺激性的氣體,可溶于水和堿溶液。在高熱條件下與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氣。氯氣濃度達10mg/m3以上,即可引起人出現明顯的眼和呼吸道刺激癥狀,人最低致死濃度(LCL0)約為1500mg/m3·5分鐘。
氯氣主要經呼吸道吸入進入人體。接觸氯氣的常見機會有:氯氣的制造,如食鹽電解;氯的運輸和貯存,液氯鋼瓶、液氯蒸發罐和緩沖罐的意外爆炸,輸氯管道爆裂,液氯鋼瓶超裝、錯裝、運輸途中曝曬;氯堿工業、漂白劑、消毒劑、溶劑、顏料、塑料、合成纖維等的制造;制藥業、皮革業、造紙業、印染工業以及醫院、游泳池、自來水消毒等方面的應用。
二、中毒事件的調查和處理
現場救援時首先要確保工作人員安全,同時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減少公眾健康受到進一步傷害。現場救援和調查工作要求必須2人以上協同進行。
(一)現場處置人員的個體防護
進入氯氣濃度較高的環境內(如出現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動物的氯氣泄漏核心區域,或現場快速檢測氯氣濃度高于88mg/m3),必須使用供氣式空氣呼吸器和A級防護服,并佩戴氯氣氣體報警器;進入氯氣泄漏周邊區域,或現場快速檢測氯氣濃度在1mg/m3~88mg/m3之間,須選用配有7號/7L號濾毒罐(黃色標志/黃色+白道標志)或者7號濾毒盒(黃色標志)的全面型呼吸防護器(參見GB 2890-1995),并佩戴氯氣氣體報警器,對防護服穿戴無特殊要求。進入已經開放通風,且現場快速檢測氯氣濃度低于1mg/m3的環境,一般不需要穿戴個體防護裝備。現場處置人員在進行搜救和調查時,應攜帶通訊工具。
現場洗消人員在給液氯/高濃度氯氣灼傷病人洗消時,應穿戴配有7號/7L號濾毒罐(黃色標志/黃色+白道標志)或者7號濾毒盒(黃色標志)的全面型呼吸防護器、C級防護服、橡膠防護手套和防護靴。
醫療救護人員在現場醫療區救治中毒病人時,無需穿戴防護裝備。
(二)中毒事件的調查
調查人員到達中毒現場后,應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況。現場調查內容包括現場環境狀況、氣象條件、通風措施、生產工藝流程等相關情況,并盡早進行現場空氣氯氣濃度測定。同時,就事件現場控制措施(如通風、切斷危害源等)、救援人員的個體防護、現場隔離帶設置、人員疏散等向現場指揮提出建議。
調查中毒病人及相關人員,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人員接觸毒物的時間、地點、方式,中毒人員數量、姓名、性別、工種、中毒的主要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搶救經過。同時向臨床救治單位進一步了解相關資料(如搶救過程、臨床治療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等)。
對現場調查的資料作好記錄,進行現場拍照、錄音等。取證材料要有被調查人的簽字。
(三)現場空氣中氯氣濃度的檢測
現場空氣中氯氣快速檢測設備均帶有采氣裝置,要盡早對現場的空氣進行檢測。檢測方法推薦使用檢氣管法或便攜式氯氣檢測儀(附件1和附件2)。
(四)中毒事件的確認和鑒別
1、中毒事件的確認標準
a) 中毒病人有氯氣接觸機會;
b) 中毒病人短時間內出現以呼吸系統損害為主的臨床表現;
c) 中毒現場空氣采樣氯氣濃度增高,或有明確的氯氣暴露證據。
同時具有以上三點,可確認為急性氯氣中毒事件。
2、中毒事件的鑒別
應注意與氨、二氧化硫等其他刺激性氣體所導致中毒事件鑒別。
(五)現場醫療救援
現場醫療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將中毒病人移離中毒現場至空氣新鮮處,脫去被污染衣服,松開衣領,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當出現大批中毒病人,現場醫療救援資源相對不足時,應首先進行現場檢傷分類,優先處理紅標病人。
1、現場檢傷分類
a) 紅標,具有下列指標之一者: 肺水腫;昏迷;窒息;角膜灼傷。
b) 黃標,具有下列指標之一者: 呼吸困難;皮膚灼傷。
c) 藍標,具有下列指標者: 流淚、畏光、眼刺痛、流涕、嗆咳等。
d) 黑標,同時具有下列指標者: 無自主呼吸,大動脈搏動消失,瞳孔散大。
2、現場醫療救援
紅標病人要立即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地塞米松10mg~20mg肌內注射或稀釋后靜脈注射。窒息者,立即予以開放氣道,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角膜和皮膚、粘膜灼傷者,立即以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灼傷部位15分鐘以上;心跳呼吸驟停者,立即予以心肺復蘇等對癥支持治療。黃標病人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有條件可給予吸氧,及時采取對癥治療措施。藍標病人在脫離環境后,暫不予特殊處理,觀察病情變化。
3、病人轉送
中毒病人經現場急救處理后,應立即就近轉送至綜合醫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繼續觀察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