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科學地規劃和設計。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屬于安全生產系統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何建設?如何發展?如何在安全生產系統工程的建設中,促進安全生產的全面進步,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是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
1.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是我國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抓住21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加快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安全生產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由于經濟還不十分發達,安全設施與裝備水平不高,人員素質低,管理落后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企業為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相當一部分企業僥幸投機心理作祟,減少安全投入,以致國家對安全生產的硬性要求受到軟性的抑制等,給安全生產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特別是當前國有經濟結構性調整,非公有制經濟與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我國在經濟成份、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安全生產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以致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從2002年的事故統計情況看,全國共發生各類傷亡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93人,其中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28起,死亡2341人;而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雖無準確數據,但是,據國家“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結果報告,我國傷亡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量占GDP(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1%至2.5%。如按此計算,我國由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000億元2500億元之間。顯然,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快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2.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需要
黨的十五大確定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又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在市場經濟中,保障安全生產,關鍵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安全生產。
近幾年來,國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生產的法制化進程明顯加快,對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安全生產法》沒有事故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專章,其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危險化學品單位應當制定本單位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并定期組織演練。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備案。《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中要求,市(地、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照職責分工對本地區容易發生特大事故的單位、設施和場所事故的防范明確責任、采取措施,并組織有關部門對上述單位、設施和場所進行嚴格檢查。
職權法定,法律保護,程序合法,辦事公平、公正、公開,是安全生產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國家法律、法規中規定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職責,就必須依法建設,規范運作。
3.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是切實履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安全生產與人民百姓最貼近,關系最密切。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其中首要的是人,這是因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安全生產把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人為本,大力弘揚安全文化,保護勞動者的生命與財產安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使其為社會創造更為豐富的物質基礎,既是安全生產的本質所決定的,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要求。
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特點是“急”,是在突發狀態下的緊急處置;目的是“救”,減少事故人員傷亡和國家與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根據其特點與目的,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應遵循事故防范原則、高效快捷原則、權威科學原則和協調發展原則。
1.事故防范原則
《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即,無論從安全生產的系統工程而言,還是從安全生產局部的工作而論,安全生產首先要立足于防范,化解各種風險,在生產的社會實踐中立足于不出事故,不出大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是安全生產系統工程中的子系統,相對于安全生產大系統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必然要服從于安全生產的大局。因此,其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的重點必須突出事故防范原則。
2.高效快捷原則
這是從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的自身需要出發所確定的原則。一旦發生重特大事故,需要應急救援時,必須符合高效快捷原則。險情就是命令,險情就是生命,險情面前不能有絲毫的耽擱。這就要求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有一套規范的運作程序,要拉得出,救得快,保障有力。
3.權威科學原則
一般來說,事故致因是各種非正常因素的偶合,是物質臨界狀態下能量的釋放。事故搶救過程必然伴隨著各種危險,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婆婆媽媽猶豫不決不行,盲目大膽也不行,應急救援的指揮必須有權威性,能協調各方,能夠緊急調配搶救過程中所需要的人、財、物,令必行,行必查。同時,應急救援指揮又要建立在對事物的準確判斷和科學決策的基礎上。
4.協調發展原則
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是新時期、新階段歷史發展的新要求,需要在安全生產大系統中統一規劃、科學設計、整體推進、協調發展,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也正是這個道理。除此之外,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還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生產的技術服務、技術支援的保障作用,應向多功能方向發展,積極拓展業務,廣開財源,應主動與安全生產的中介技術服務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工傷保險機構建立廣泛的聯系,建立網絡,實現資源共享,才能有生命力,工作才能更具有主動性。
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工作思路的探討
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擬采取“兩級網絡、三級機構”設置。兩級網絡:指國家和省(市)兩級網絡。三級機構:指國家、省(市)和區域三級應急救援機構。機構的建設要充分發揮國家現有的礦山安全救護中心、化學事故應急救援搶救中心、公安消防機構,解放軍防化部隊以及企業救護隊的作用,實現資源整合和合理配置。同時,還要加強與安全培訓中心、安全評價中心、危險化學品登記注冊中心等技術服務中介機構的聯系,通過兩級信息網絡和三級機構的建設,形成責任明確、指揮順暢、配合有序、反應靈敏、搶救及時,科學合理的應急救援體系。
關于兩級網絡建設,可利用現有國家和省級安全生產網絡,在此基礎上補充完善,增加應急救援所需的相關信息,為應急救援機構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三級機構的建設是當前工作的當務之急,關鍵是要在體系建設上下功夫,盡快建設成能覆蓋全社會的快速應急救援機構,明確好職責,理順好關系,發揮其應有功能。
1.國家應急救援中心的主要職責
(1)統一領導全國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2)制定國家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方針、政策;
(3)負責指揮或指導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情況緊急時,能協調解放軍總參謀部和武警總部迅速調集部隊參加重特大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
(4)負責制定和實施國家事故應急預案,審查省(直轄市、自治區)事故應急預案;
(5)研究、協調和解決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6)負責國家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網絡化的建設等。
2.省(市)應急救援中心的主要職責
(1)統一領導本地區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2)根據本地區的工作實際,負責制定適合本地區事故應急救援工作規則和相關政策;
(3)負責指揮或指導本地區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4)負責制定省(市)事故應急預案,審查地(市、州)事故應急預案;
(5)負責本地區事故應急救援人員的業務培訓;
(6)負責本地區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網絡化的建設等。
3.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的主要職責
(1)負責本轄區范圍內的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2)負責編制、修訂本轄區范圍內應急救援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
(3)負責本轄區范圍內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和企業事故應急預案的審查工作;
(4)負責本轄區內企業專職或兼職救護人員的培訓與業務指導工作;
(5)負責報送有關事故應急救援的信息,并保持與相關中介組織的聯系;
(6)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事故應急救援檔案等。
區域應急救援機構是直接擔負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最基層組織,應按各地的實際工作需要合理設置,在某一市、縣可按照其工業園和高危行業的集中度,設置一個或多個裝備精良的應急救援機構。
現階段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的緊迫工作
1.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已成立礦山安全救援指揮中心,應進一步擴展救援范圍,并加快制定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與發展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規則,加大對地方事故應急救援機構建設的指導力度,完善體系建設。
2.設立全國統一的事故應急救援電話。擴大宣傳,形成快捷救援的工作機制。
3.規范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開展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報批和審查工作。
4.對現有的應急救援機構開展認證和審查,并積極拓展業務,如培訓教育、安全評價、技術服務等,合理創源,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解決經費不足等困難。
5.加快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網絡建設,開發危險物質危險特性、事故防范與事故善后處置措施、救援方案查詢系統和專家決策咨詢系統軟件,方便企業和個人隨時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