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經濟、技術發展迅速,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推陳出新,人類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一系列可能對勞動者生命安全與健康造成威脅的危害隨之產生。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保護勞動者職業安全健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形勢嚴峻
職業衛生工作關系到億萬勞動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歷來受到我國政府的重視。建國以來,我國通過不斷調整職業衛生監管機制,完善法規體系,職業衛生工作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然而限于國家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技術發展較為落后,職業病危害一直以來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職業病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職業病危害面廣 職業病發病率高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企業超過1600萬家,受職業病危害影響的人數超過2億。近年來,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2010年間,全國累計報告職業病總數達到75萬例,職業病發病情況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見圖1),尤其在2010年新報告職業病例2.7萬余例,比2009年增加了50%。企業開展職業健康檢查比率較低,現實中患有職業病的勞動者數量可能遠遠高于該數據。報告的職業病例分布廣泛,從傳統的煤炭、冶金、化工工業,到新興的電子制造、生物醫藥工程等行業均有涉及。
企業職業病防治責任落實不到位,勞動者工作條件惡劣
據安監部門開展的系列調研結果顯示,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生產技術落后,職業病防治責任意識差,職業衛生管理不到位、職業病防治投入不足、防護設施簡陋,作業現場職業危害濃度、強度超標情況十分嚴重,勞動者作業環境惡劣。不少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由于缺乏職業衛生知識,深受職業病危害的傷害。此外,有大量的勞動者勞動關系不固定,流動性大,流動隨意性強,職業健康監護不易,勞動者職業健康難以得到保障。
職業健康監管力量不足,職業健康監管有責無力
建國以來,我國職業衛生監管職能進行了4次調整。2010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于職業衛生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將職業衛生監管有關法規和職業危害因素工程控制、職業防護設施、個體職業防護等相關標準的起草制定,企業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工作,“三同時”審查和監督檢查,職業衛生檢測、評價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認定和監督管理工作等職能,劃轉至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進一步理順了職業衛生監管體制。然而,迄今為止,仍有部分地區職業衛生監督職能尚未完成交接,當地安監部門無法開展轄區職業衛生監督工作。還有部分地區建立職業健康監管隊伍時間短,監督執法人員經驗短缺,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短期內尚不能滿足監管的需要。
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不完善
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標準規范是監管部門開展監管執法的法律依據,也是指導企業開展職業病防治工作的技術指南。現有法規、標準對于政府監管部門開展執法監管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職業病防治法》《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頒布后,部分條款缺少相應技術標準或實施細則的支撐;部分法規彈性較大,行業針對性較弱;部分技術標準、規范相互不配套;還有的標準制定年代久遠,至今尚未修訂,其技術要求已不適用現有生產力水平;一些新興行業產生新的危害因素尚無相應的控制技術標準、接觸人員監護方法標準可供指導、有的標準實施難度較大等等。這些問題,給監管部門開展執法監督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也給企業開展相應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帶來了疑惑。
發展與機遇
在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的現今,我國面臨著傳統的職業危害尚未得到控制,新的職業危害不斷產生的復雜局面。加之政府行政體系及職能的調整,增加了職業衛生監管的難度,我國的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面臨極大的挑戰。而經濟發展拉動職業衛生資金投入增加,政府監管與法律強制推動的職業衛生研究力度加大,以及張海超事件、毒蘋果事件等極端職業病事件引起的全社會對職業衛生的關注,給這一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法規體系發展的機遇
2011年12月31日,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的正式施行,以及隨后《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辦法》等配套法規的陸續出臺,對配套標準、規范提出了新需求。
為了給新出臺法規的實施提供支撐,也為了適應產業技術發展的需求,需要盡快開展現有法規、標準的梳理、分析、研究工作,理清現有法規缺陷,針對職業衛生法規標準存在的不足、過時、缺項等問題,借鑒國外工業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各行業職業病危害特征和行業發展需求。同時,還要完善職業衛生法規標準體系,適時對職業衛生的形勢、標準、政策、對策進行評估,做出必要的調整,引導更先進、更有效的標準和措施的出臺。
完善監管隊伍,創新監管機制的機會
各地區要加快職業衛生監管職能交接進程,加快監管執法隊伍建設和職業衛生監督員隊伍的建設,加強監管人員執法監管能力的培養。
職業衛生工作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工作,僅依靠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探索、創新管理機制,聯合衛生、社保、工會、以及行業主管部門等多部門協同配合,共同監管。同時,還要培養并充分利用企業職業健康管理員隊伍的動能,緩解政府監管隊伍數量不足與監管任務繁重的矛盾,激發企業活力、調動企業積極性和創造性。
技術支撐體系發展的機會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企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職業衛生監督管理工作日益加強,企業與政府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需求量均大大增加。
為了滿足企業對于法定檢驗檢測及評價、保險等方面的需求和政府對企業開展監督管理、執法檢查、事故調查的需求,必須加快技術服務、中介、保險等隊伍的建設。合理布局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在各區域分布的數量,并引進市場競爭機制,調動服務機構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各方面的技術力量投入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行業。
技術創新的機遇
職業衛生工作場所監督管理、執法檢查的不斷加強,生產企業日常監測的需求不斷加大,對檢測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職業衛生檢測傳統的實驗室方法工作量大、周期長,現有檢測機構無法滿足需求,只有在檢測技術方法上去的突破,研發可靠的現場快速檢測技術,才能為職業衛生監管和企業日常監測提供快速、有效的技術手段。目前,我國的便攜式現場快速檢測技術市場長期為進口儀器廠商壟斷,國內廠商剛在近10年起步追趕實驗室檢測技術,現場快速檢測儀器幾乎空白。各研究部門應盡快開展現場快速檢測技術體系的研究,研制基于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的產品,制定以先進、高效的技術標準為核心的職業危害現場檢測管理體系,為職業衛生現場執法監督提供技術手段,為企業有效控制職業危害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減少我國職業危害事故的發生、提升我國職業衛生管理水平。
抓住機遇 積極應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衛生工作越來越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重視。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作為我國第一家從事職業衛生關鍵技術研究的研究所,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在職業衛生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探索性地開發了檢測管、自動分析儀和警報器、標準化的防塵防毒口罩、手工吸塵裝置等職業衛生檢測設備和勞動防護用品。改革開放以后,結合工業發展方向,又開展了大量技術改造、危害控制和設備研發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勞保所圍繞各級安監部門的職業衛生監管重點、企業的職業病防治技術要求,以及職業衛生關鍵技術等開展的大量的工作。如:承擔各級安監部門的摸底調研任務,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市木制家具制造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衛生現狀等進行了調查,為安監部門提供了數據支持;承擔國家標準《鉛作業安全衛生規程》《職業安全衛生術語》,國家安全生產行業標準《家具制造業防塵防毒技術規范》《電子行業防塵防毒技術規范》《日用化學品生產企業防塵防毒技術要求》等標準的制定工作;開展了工作場所在線監測技術、超細粒子健康風險評估與防護技術、有害氣體高效凈化處理裝備的研發等研究工作,為企業改善工作環境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持;配合部分地區推行聽力保護計劃和毒物防控計劃,為保護勞動者職業健康,提高區域職業病防治水平做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