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檔案和健康監護檔案分工不同,前者重管理,后者實效;二者都是重要的績效評價和法律責任的證據。
《職業病防治法》要求: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建立、健全H檔案與健康監護檔案。
一、H檔案
目的-掌握本單位職業病防治的基礎資料和評價本單位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治理的動態資料,也是區分職業健康損害責任和職業病診斷、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1、檔案內容
基本情況-單位名稱,企業性質,上級主管單位,廠址、通訊方式,法人代表姓名及其他的企業基本信息;
H管理機構狀況;
主要產品、中間產品和主要產生原、輔料情況;
生產的工藝流程、車間設置、設備布置等。
管理措施-職業病防治計劃、實施計劃、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和應急救援預案等
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產生環節、接觸人數和定期檢測評價、監督檢查情況資料
建設醒目可行性研究報告H專篇、職業病危害評價、設計審查、衛生防護設施驗收資料
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現場應急救援設施設置、維護、使用情況資料
既往的職業危害與職業危害事故資料
2、H檔案管理
建立H檔案的責任主體是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的H檔案應有專人負責與管理;
H檔案應定期復核,復核頻率為每年至少一次;
各類H資料應及時歸檔;
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與評價、職業性健康體檢和H宣傳培訓材料應隨時歸檔,并定期向勞動者公告;
需要進行職業病診斷、職業病鑒定或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時,用人單位應及時提供真實、可信的H檔案資料。
3、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檔案
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的目的在于定期對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濃度(強度)進行檢測,以便對其產生環節、危害程度進行分析與評價,為職業危害的控制、防護與治理提供依據。
1)用人單位作業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應納入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計劃,指定專人負責,并確保監測系統處于正常運行狀態;
2)應制定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計劃,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3)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應委托依法設立并取得資質認證的H技術服務機構進行。選擇時應充分考慮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范圍、檢測與評價技術水平、技術服務費用等,并要注意與選定的技術服務機構簽訂技術服務委托協議書;
4)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評價結果存入H檔案,定期向所在地安監部門報告并向勞動者公告。
二、職業健康監護與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職業健康監護制度是《職業病防治法》建立的主要制度之一,是落實用人單位的義務,實現勞動者的重要保障,也是職業病診斷鑒定提供的重要依據。它有利于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權益,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減少經濟損失和社會負擔。
1、職業健康監護的基本概念
定義-根據勞動者的職業接觸史,對勞動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檢查和連續的、動態的醫學觀察,記錄職業接觸史及健康變化,及時發現勞動者的職業性健康損害,評價勞動者健康變化與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關系;以保證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
主要內容-職業性健康檢查是職業性健康監護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它通過醫學檢查的方法,發現職業人群中一些敏感個體存在的健康改變、早期檢查出疑似職業病人(觀察對象)、職業禁忌癥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調離職業禁忌癥者,以免遭受永久性損害,并通過群體健康影響范圍和程度的觀察間接起到環境監測作用,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減少或避免職業病的發生和發展
目的-檢索和發現職業危害易感人群,監視職業病及與工作相關積冰的發展趨勢;及時發現健康損害,評價健康變化與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關系,掌握對健康損害的程度;及時發現、診斷職業病,以利于及時治療或安置職業病人;鑒定新的職業危害、危害因素和受害人群,進行目標干預;為職業危害評價、職業危害治理效果評價和行政執法提供依據和證據。
2、職業健康檢查
《職業病防治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規定對接觸職業危害的勞動者進行職業性健康檢查,應由具有職業健康檢查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對象必須是用人單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