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重要的是提高勞動者的健康素質。在謀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進程中,人們逐步取得了這樣的共識: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全民族健康素質的提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之一,是工業振興、農業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職業衛生事業在振興工業和發展農業方面,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
1 目前職業衛生的現狀
1.1 1991~1992年我國職業病發病總數呈明顯的凹形反彈傾向 發病人數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每年2.2萬人逐步下降,1997年最低降至1萬人后又呈反彈,2002年達1.5萬人,其中主要是塵肺病檢出率明顯回升。近年來,我國每年新增塵肺病人從連續4年萬人以下的速度增長恢復到1.2萬人以上。截止2002年,全國累計塵肺病58萬余例,其中累計死亡近14萬人,塵肺現患病人44萬余例。塵肺病又以煤工塵肺、矽肺最為嚴重,塵肺病患者中有1/2以上為煤工塵肺。而且,停止粉塵暴露,塵肺病依然進展;高濃度暴露,發病工齡縮短,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發病嚴重。根據統計,1991~2002年我國累計發生職業中毒3.2萬余例。其中,慢性職業中毒1.9萬余例,急性職業中毒1.3萬余例。
1.2 職業病發病與發展趨勢預測 統計分析表明,我國平均每年新增職業病患者1.5萬人左右,其中新增塵肺1.2萬人。按此如果不加以干預,到2005年塵肺病患者將累計達到63萬人,2015年將達到72萬人。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數據難以反映作業場所的實際情況。近10年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數據分析表明,我國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每年檢測企業數呈逐年下降趨勢,出現企業受檢數減少和達標率升高這一相?,F象,隨著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市場化,那些經濟效益較差且守法意識薄弱的用人單位未受到監測。因此,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數據未能真實反映用人單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的實際情況。
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東西部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國內總體生產水平與國外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落后的技術、工藝、材料仍在大量應用,使我國職業病發病形勢非常嚴峻,不僅新發病例明顯高于其他國家或地區,疾病的病種也有顯著差異。我國關注的仍是粉塵、放射性疾病、職業中毒等傳統的職業病。
我國的基本國情仍然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制建設的不成熟,職業病相關法律剛剛建立,監督管理也未完全到位;職業衛生涉及多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尚未充分建立。即使在一個部門內部,也往往有職能交叉,職業衛生決策、協調、指揮不夠充分,個別地區出現監督與技術服務相互爭市場的局面,導致職業病危害預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
在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其中1/2以上全部或部分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由于歷來重工輕農思想,農業部門往往容易被人忽視,農業勞動者的職業安全衛生服務質量更是不盡如人意。農業勞動的一個特點是它的作業環境在農村,勞動和生活條件互相交織。農業勞動對健康的危害程度與農村環境是緊密相連的,同時也與特殊的勞動過程有關。接觸農藥和其他農用化肥是最主要的職業危害之一。目前在農村被廣泛使用的一些化肥屬于WHO危害分級中的高毒類,許多農藥化肥在發達國家已被禁止使用或嚴格限制使用。由于準確匯總上報的困難,無論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關于農藥相關疾病方面的資料十分有限。
雖然在全球范圍內,由于氣候條件、人口密度、居住條件、飲食習慣、衛生標準、教育水平、職業培訓、工作條件、技術水平和工作質量等方面的差異,由農業勞動帶來的疾患也有差別,但感染性疾病在各國的農業勞動中都居于首位。農業勞動引起的呼吸道疾患臨床表現范圍極廣,可從初步損害致嚴重肺功能不全,包括職業性哮喘。農業生產噪聲引起的聽力喪失,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緊張和心理障礙、骨骼肌肉疾患等也屢見不鮮。不良體位的超重負荷引起的骨骼肌肉疾患是農業生產中的常見損害。農業勞動者中的職業性腫瘤可能是職業病的遲發表現,也可能直接由各種危害因素引起。
3 相應的舉措
職業安全衛生狀況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反映。使所有勞動者具有安全與健康保障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是社會協調、安全、文明、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和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職業衛生不僅是“全面小康社會” 的重要標準,而且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基——“三個代表”的重要體現,因為職業衛生保障水平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
重視和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將職業衛生規劃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發展規劃之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政府“執政為民”思想的具體體現;對于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化學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國務院有關從事放射性作業特殊管理法規的出臺,標志著職業病防治法律體系的框架已經初步建立,基本上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與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相互支持的“一法三條例”的職業衛生標準框架體系,為國家職業衛生工作實施法制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國應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相應的職業衛生政策和策略,努力改善衛生狀況和人民健康水平。
如何前瞻性地把握當代職業衛生發展趨勢,探索更為有效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形式下適合我國國情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衛生管理模式與職業中毒突發事件應對體系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中央政府應保證國家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基本經費,并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加大西部地區職業衛生投入,改善西部職業病防治狀況,地方政府也應加大地方的職業病工作的財政拔款,尤其是區縣級的投入。衛生行政部門要把勞動人力資源的生產過程、生命和生活安全及健康納入衛生服務的全視野,在衛生戰線的各個領域,包括醫療、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執法監督、科技攻關等方面,全力向主戰場傾斜。
增加服務,加大衛生投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強農業中的職業安全衛生的投資,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勞動條件的改善、保護農業勞動者的健康,而且有利于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4 結 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頒布實施,使我國職業衛生管理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軌道,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廣大勞動者的關懷。面對職業病危害事故的不斷發生,職業病發病人數的不斷增加,應該怎樣采取有效措施來控制和減少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發生,減少職業病發病人數?從理論和客觀上講,任何職業危害因素都是可預防的,關鍵是對造成的因素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由被動變為主動,完全可以發揮人的聰明才智,通過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采取各種合理的對策并積極努力,從根本上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保護好廣大勞動者的身心健康,為經濟的快速、持續、穩定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