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在各種生產勞動中,由于作業環境條件異常,超過人體的耐受力,缺乏有效的防護設施,以及其他突然發生的原因,往往容易造成塵、毒、噪聲、強磁、輻射、觸電、靜電感應、爆炸、燒燙、凍傷、腐蝕、打擊、擠輾刺割等急慢性危害或工傷事故,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為免遭或減輕事故傷害和職業危害,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加強自我防護。具體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勞動者就業前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
勞動者在就業前必須接受就業前職業衛生培訓,一是由企業組織進行就業前的職業衛生培訓;二是勞動者自己參加職業衛生培訓。職業衛生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如《職業病防治法》、《塵肺病防治條例》、《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保護條例》等,勞動者學會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了解生產工藝過程、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環節、怎樣防護、應急處理等知識。
二、生產過程中的自我防護
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應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不能蠻干;要自覺遵章守紀、嚴守操作規程;應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排除一切干撓;應自覺使用好個人防護用品。
三、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勞動防護用品又稱勞動保護用品,一般是指個人防護用品。一般情況來講,改善勞動條件、排除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根本性的措施,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只是一種預防性的輔助措施。但在一定條件下,如勞動條件差、危害因素濃度(強度)大或集體防護措施起不到防護作用的情況下,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則成為主要的防護措施。個人防護用品即使作為預防性的輔助措施,在勞動過程中仍是必不可少的生產性裝備,不能忽視。
常見的勞動防護用品有:防護頭盔、防護服、防護眼鏡、防護面罩、呼吸防護器及皮膚防護用品。用人單位應依據勞動防護用品發放標準正確選用和采購勞動防護用品。勞動者應針對接觸危害因素的種類正確佩帶和使用勞動防護,及時更換報廢勞動防護用品。
四、健康檢查
通過健康檢查,勞動者可以知曉自身的健康狀況,用人單位能了解勞動者能否從事有毒有害作業。健康檢查可分為就業前、在崗期間(定期)、離崗時和應急時的健康體檢。不同的健康檢查,其內容、目的和意義各有區別。
五、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
人的健康與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應注意勤洗澡、勤換衣服,保持皮膚完整清潔。不吸煙、節制飲酒或不飲酒、合理營養、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還是講究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人,生活質量比較高,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