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9月29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第69號令),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2.《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第69號令)“五必須五嚴禁”內容:一是必須嚴格實行作業審批制度,嚴禁擅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二是必須做到“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嚴禁通風、檢測不合格作業;三是必須配備個人防中毒窒息等防護裝備,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嚴禁無防護監護措施作業;四是必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嚴禁教育培訓不合格上崗作業;五是必須制定應急措施,現場配備應急裝備,嚴禁盲目施救。
3.涉及或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的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應急救援人員、作業人員(簡稱“有限空間四類人員”)要進行有限空間專項安全培訓。有限空間專項安全培訓應當有專門的培訓記錄,并由參加培訓的人員簽字確認。未經專項安全培訓且考核合格的人員,不得從事有限空間管理和作業。
4.涉及易燃易爆物質、有毒有害氣體和缺氧環境有限空間作業的班組,每季度應組織開展一次有限空間作業危險預知訓練活動,并及時完善作業標準。
5.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者部分封閉,與外界相對隔離,出入口較為狹窄,作業人員不能長時間在內工作,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間。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稱為有限空間作業。
6.有限空間主要分為三類:即封閉半封閉設備、地下建(構)筑物、地上建(構)筑物。長期不用的設施或通風不暢的場所、礦井、特殊情況下的圍堤和挖掘作業視為有限空間。
7.公司重點管控的“三類有限空間”是指:涉及易燃易爆物質的有限空間;涉及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氣體或缺氧環境的有限空間;存在淹溺或掩埋危險的有限空間。
8.采用管道送風時,強制通風引風區應設置在遠離有毒有害氣體可能異常釋放的區域,送風前應對管道內介質和風源進行分析確認,保證風源安全可靠;凡需要通風的有限空間,缺少在線通風設備設施時,應配置專門的風機、風管等通風設施。
9.必須進入缺氧的有限空間作業時,應符合《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8958)規定,作業時應采取機械通風。
10.管道安全隔絕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進行隔絕,不能用水封或關閉閥門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也就是說可靠切斷只有兩種方式:一種為插盲板,一種為拆取一節管道。除此以外的關閥門、水封等方式均不屬于可靠切斷的手段。
11.缺氧環境是指空氣中氧的體積百分比低于19.5%。富氧環境是指空氣中氧的體積百分比高于23.5%。硫化氫正常狀態下的**容許濃度10mg/m3,停留時間為8小時。CO含量不超過24ppm(30mg/m3)時,可較長時間工作。
12.在缺氧或有毒有害氣體的有限空間作業時,應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必要時作業人員應拴帶救生繩。
13.配戴長管呼吸器時,應仔細檢查氣密性,并防止通氣長管被擠壓,吸氣口應置于新鮮空氣的上風口,并有專人監護。
14.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間作業時,應穿防靜電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壓燈具及不發生火花的工具。在有酸堿等腐蝕性介質的有限空間作業時,應穿戴好防酸堿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護品。
15.進入帶有轉動設備類的有限空間,必須辦理停電手續,切斷電源,并在開關上掛“有人工作、嚴禁合閘”、“禁止啟動”等警示標志。
有限空間的坑、洼、溝或孔、通道出入口應設置防護欄、蓋和警告標志,夜間應設警示紅燈。
16.進入豎型、筒形、圓柱型等不易施救的有限空間及在其內部檢維修作業的人員,必須全部系掛一根可靠牢固的“安全繩”(救命繩),繩端要固定在有限空間入口處。該“安全繩”(救命繩)不得替代防止高空墜落的安全帶。監護人應通過系在作業人員身上的保護繩進行溝通。
17.在金屬設備內和特別潮濕作業場所電焊作業,要提高電絕緣防護等級(如使用電絕緣靴、鋪設絕緣板等),更換焊條時身體不準靠在導電物體上。有限空間內使用的電氣設施,包括電動工具、通風、照明設施等應有漏電保護裝置。
18.當有限空間為原盛裝爆炸性液體、氣體等介質容器的,應使用防爆電筒或電壓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燈,行燈變壓器不應放在容器內或容器上。
19.有限空間照明電壓應小于等于36V,手持行燈必須有絕緣手柄和金屬護罩,在金屬容器、潮濕環境、狹小容器、有爆炸危險的場所內作業,電壓應小于等于12V。
20.硫化氫中毒:硫化氫(H2S)是無色氣體,臭雞蛋味,易溶于水;屬窒息性、劇毒氣體,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物。比重比空氣大,易積聚在通風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窨井、化糞池、污水池等低洼處。
21.CO中毒:CO是無色、無味、無刺激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一氧化碳在血中易與血紅蛋白結合(相對于氧氣)而造成組織缺氧。
22.氮氣,正常狀況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無嗅的氣體,且通常無毒。空氣中氮氣含量過高,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氣濃度不太高時,患者最初感胸悶、氣短、疲軟無力;吸入高濃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當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濃度低于19.5%時,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
23.因設備檢修維修或施工作業臨時形成的有限空間(如打人孔需進入的管道、圍堤、坑洞等),作業前,應在現場設置“有限空間危險有害因素告知牌”,明確告知有限空間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安全控制措施和應急救援措施(包括應當準備的應急救援器材和設施、應急電話)。
24.有限空間主要危險有害因素指:窒息性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缺氧、易燃易爆物質、液體、物料、觸電、墜落、旋轉設備、高溫/低溫、其它危險有害因素。
25.有限空間危險因素辨識8方面內容:一是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氣體或缺氧環境引起中毒或窒息的危險;二是可燃氣體、液體、固體及易燃易爆物質引發火災或爆炸的危險;三是液體水位升高或墜入液體儲存設施內引起淹溺的危險;四是固體坍塌引發掩埋或窒息的危險;五是設備設施轉動引發絞傷的危險;六是潮濕環境引發觸電的危險;七是高處墜落或高處落物的危險;八是溫度、噪音、腐蝕性化學品等其他危險。
26.有限空間作業3個方面的危險特性:一是作業環境情況復雜;二是危險性大、發生事故后果嚴重;三是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傷亡擴大。有限空間作業造成傷亡擴大的主要原因是施救不當,事故中死亡人員有50%是救援人員。
27.公司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毒有害、窒息性和易燃易爆氣體分別有: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氣體:煤氣(主要有毒成分是C0)、硫化氫(H2S)、甲烷(沼氣、H4C)、二氧化硫(S02)、氨氣(NH3)、氫氣(H2)、氧氣(02)等窒息性氣體:氮氣(N2)、氬氣(Ar)、二氧化碳(C02)等。
28.根據有限空間潛在的危險性和可能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應把有限空間分為A級、B級、C級、D級進行分級管控和分級審批。
(一)A級:可能造成作業人員多人傷害或死亡的有限空間作業;由單位分管生產、設備、工程的廠領導審批;
(二)B級:可能造成作業人員死亡、重傷或較大及以上險肇事故的有限空間作業;其中涉及易燃易爆物質、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氣體或缺氧環境的有限空間作業由單位主管生產、設備、工程的部門負責人審批,其他類型的有限空間作業可由作業區主管審批;
(三)C級:可能造成作業人員輕微傷害或一般險肇事故的有限空間作業;已有作業標準的,嚴格執行作業標準;無作業標準的,由有限空間所屬作業區主管審批;
(四)D級:有限空間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已完全確定,并得到有效控制。在不含有以下四個條件中任何一個條件的前提下可不納入有限空間管理,但作業前必須制定完善、可靠的作業標準。1.存在或可能產生有毒有害氣體;2.存在或產生可能掩埋進入者的物料;3.內部結構可能將進入者困在其中;4.存在已識別出的健康、安全風險。
29.《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不得涂改,如確需修改應經簽發人在修改處確認。各欄目應由相應責任人填寫,他人不得代簽。有限空間作業許可部門以及許可審批人員,應經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審核后公布,并下發執行。
30.未經通風和檢測合格,任何人員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檢測的時間不得早于作業開始前30分鐘。作業中斷超過30分鐘,作業人員再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重新通風、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
31.發現通風設備停止運轉、有限空間內氧含量濃度低于19.5%或高于23.5%、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高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規定的限值時,必須立即停止有限空間作業,撤出并清點作業人員,暫時封閉作業現場的出入口,等待通風設備恢復正常運行。
32.氣體檢測“四項規定”:一是檢測所有可能的危險氣體;二是從通風孔處插入檢測探槍;三是檢測所有部位(頂部、底部、不規則形狀);四是如果檢測到危險氣體或蒸氣,應進行通風和清洗,之后再次進行測試。
33.檢測記錄10項內容:測定日期、測定時間、測定地點、測定方法、測定儀器、測定時的現場條件、測定次數、測定結果、測定人員和記錄人員,并經檢測人員簽字后存檔。
34.涉及易燃易爆氣體的有限空間的安全置換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一是應用氮氣、二氧化碳等惰性氣體、蒸汽清洗;二是作業人員進入或接近前,應當再用新鮮空氣通風,并持續檢測空間內的氧氣含量。
35.氧含量可能發生變化的作業中應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監測,至少每2h監測一次。如監測分析結果有明顯變化,則應加大監測頻率。
36.從事“三類”有限空間的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等相關人員,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一是有限空間安全知識考核合格;二是會使用應急救援器材;三是具備現場應急救援能力。
37.涉及易燃易爆物質、有毒有害氣體和缺氧環境的有限空間作業必須嚴格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有限空間作業9字訣)。檢測指標包括3個濃度:氧濃度、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有毒有害氣體濃度。檢測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規定。
38.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控9步法:作業前危險辨識、安全準入、安全隔離、安全置換、安全檢測、安全防護、安全監護、安全作業、安全確認。
39.有限空間作業前,要根據安全分析評估,針對有限空間可能遇到的緊急情況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包括作業人員緊急狀況時的逃生路線和救護方法、現場應配備的救生設施和滅火器材等。
40.有限空間作業前,現場負責人應組織安全監護人、應急救援人員、作業人員,對照“有限空間危險有害因素告知牌”或有限空間安全管理臺帳相關內容,針對作業項目、作業內容和作業流程,再次辨識確認作業過程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完善有限空間作業方案,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組織措施、技術措施、工程措施和應急措施。
41.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明確應急救援人員及其職責,應急響應和信息溝通方式方法,并告知所有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人員。
42.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前,應先采取氮氣等惰性氣體置換、蒸汽引射清洗,后強制通風的措施,以消除或減少有限空間內的有毒有害氣體;禁止采用純氧通風換氣,禁止向有限空間充氧氣或富氧空氣。富氧環境下會發生氧中毒和燃燒爆炸。
43.作業方案要按程序審批,明確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應急救援人員、作業人員,把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和作業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業人員。現場負責人應當監督作業人員按照方案進行作業準備。
44.所有的有限空間作業均應設專(兼)職安全監護人員,A級、B級有限空間作業應設專職監護人;監護人應由有經驗的人員擔任,熟悉作業區域的環境和工藝情況,清楚可能存在的危害以及危害對作業人員的影響,懂急救知識。接受有限空間專項安全培訓且考核合格。
45.有限空間作業期間,安全監護人不得離開作業現場,并與作業人員保持不間斷聯系。監護人在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前及作業過程中,監督檢查:作業許可手續合規程度、安全措施落實情況、有毒有害氣體和氧含量檢測情況、設備停送電手續及掛警示牌情況、通往作業現場能源動力介質或有毒有害氣體管道可靠切斷或關閉、現場環境安全、通風情況、違章查處和隱患排查、應急救援設施配備情況等方面。
46.有限空間作業必須采取可靠的隔斷(隔離)措施,將可能危及作業安全的設施設備、存在有毒有害物質的空間與作業地點隔開。
47.在檢修、施工等非常規作業活動臨時形成的“三類”有限空間,應當在施工方案制定階段,明確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通過現場書面安全交底的方式,對相關人員進行有限空間專項安全培訓。
48.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應盡量利用設備設施的孔、洞、門進行自然通風,自然通風方法無法滿足安全需要的,必須采取機械強制通風,在特殊情況下,作業人員應佩戴安全可靠的呼吸面具。
49.有限空間作業必須辦理《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在有限空間進行高處作業須辦理《高處安全作業證》,需要動火作業的應辦理《動火安全證》。
50.有限空間作業前要清點作業人員和工器具。作業結束后,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應督促、指導、監督作業人員清理現場、清點工器具,確認無誤后撤離作業現場。
51.公司有限空間作業“十不準”:一是未經批準不準私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二是作業方案未經安全可靠性論證和審批不準作業;三是涉及氣體和缺氧環境的有限空間未采取通風和連續監測措施不準作業;四是未對作業人員履行危險有害因素告知手續不準作業;五是未經專人對現場安全措施進行確認不準作業;六是安全監護人員不在現場不準作業;七是未經過專項培訓且合格的人員不準作業;八是未徹底清理殘留物不準作業;九是應急救援措施和器材準備不到位不準作業;十是作業人員、工器具清點不清不準封閉出入口。
52.公司有限空間作業“十必須”:一是必須辦理安全許可審批手續;二是必須采取可靠隔斷(隔離)和置換措施;三是必須執行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四是必須保持通風設施的正常連續運轉;五是必須佩戴氣體監測儀;六是必須配備通訊聯絡工具,設置安全監護人并保持聯系;七是必須按照作業標準和單項安全技術措施作業;八是高處作業的有限空間必須設置逃生和應急救援通道;九是必須保持出入口暢通;十是發生異常情況必須立即撤離。
53.氣體類有限空間作業生命保障規則:一是氣體可靠切斷(堵盲板或拆取一節管道、關閉閥門、上安全鎖)。二是作業前吹掃置換、監測合格。三是作業中連續通風、定時或者連續監測。
54.物料掩埋類有限空間作業生命保障規則:一是物料來源可靠隔離(隔斷)或清理徹底。二是來料系統停電掛牌(就地開關打到零位、掛牌),皮帶系統事故拉繩等緊急設施在自鎖狀態。三是作業人員使用安全繩或安全帶,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間外,嚴禁站在料筒、料倉等儲料設施下方捅料。
55.易燃易爆物質類有限空間作業生命保障規則:一是易燃易爆物質必須徹底清理干凈且不準存放在作業地點周圍。二是作業中連續通風、監測或必要時充水。
56.淹溺類有限空間作業生命保障規則:一是液體來源可靠切斷(關閉閥門、設置物理隔斷)。二是作業人員使用安全帶或安全繩,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間外。三是酸類環境應使用防護服。
57.機械類有限空間作業生命保障規則:一是設備設施必須停電并掛牌,有明顯的斷開點,必要時使用工業安全鎖;二是采取防止設備設施轉動的硬件措施;三是作業人員必須從作業地點全部撤離后方可封閉出入口。
58.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5種常見的錯誤認識:一是沒有聞到或看到任何危險,進入沒問題;二是只探頭進去看看,不是真的要進入;三是很快的進去看一下;四是都檢查過了,沒問題了,可以不用測試儀器;五是一旦發生什么事,可以屏住呼吸并逃離。
59.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涉險后,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警,禁止盲目施救。應急救援人員實施救援時,應當做好自身防護,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60.有限空間應急用品配置要求: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為應急人員配備全面罩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應急通訊報警器材、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大功率強制通風設備、應急照明設備、安全繩或救生索和安全梯等。
61.有限空間作業過程發生緊急情況應采取的8項措施:一是呼救或報警;二是在進入前等待幫助;三是等待時打開通風設備;四是撤離受傷人員;五是人工通風;六是盡可能使用救援設備;七是組織醫療救護;八是隔離此區域直到找出原因。
62.太鋼急救中心電話:3019120;太鋼消防報警電話:3019119;太鋼煤氣防護站電話:3012112。
63.同一有限空間存在多個承包方時,各單位外協業務歸口管理部門應指定專人對承包方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統一協調、管理。有限空間作業屬分包的項目,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要同時參加有限空間所在單位組織的現場書面安全交底。
64.從事“三類”有限空間或在A級有限空間作業的外協人員,必須是在各單位至少工作3個月以上的人員。
65.從事有限空間管理和作業的“四類人員”(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應急救援人員、作業人員)必須會正確使用C0檢測儀、氧氣含量分析儀、空氣呼吸器、滅火器等監測儀器和應急救援器材。
66.在焦化廠、能源動力總廠、煉鐵廠、煉鋼一廠、煉鋼二廠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的外協人員(包括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應急救援人員、作業人員)必須是在上述單位至少工作6個月以上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