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噪聲是一種人們所不希望要的聲音。它經常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健康,干擾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正常生活。長期工作在高噪聲環境下而又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護措施,必將導致永久性的無可挽回的聽力損失,甚至導致嚴重的職業性耳聾。一般來說,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個人防護措施,將人們實際接受的噪聲控制在85dB(A)以下(按接噪時間每工作日8小時計).噪聲對聽力所產生的影響就很小了。
控制職業噪聲危害的技術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控制噪聲源;二是在傳播途徑上降低噪聲;三是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如佩帶護耳器。
在控制職業噪聲危害方面,護耳器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用面很廣。護耳器主要包括耳塞與耳罩。目前在國外較為流行使用的是一種慢回彈泡沫塑料耳塞。這種耳塞具有隔聲值高、佩帶舒適簡便等優點。
工業噪音的分類
1、機械性噪聲:由于機械的撞擊、摩擦、固體的振動和轉動而產生的噪聲,如紡織機、球磨機、電鋸、機床、碎石機啟動時所發出的聲音。
2、空氣動力性噪聲:這是由于空氣振動而產生的噪聲,如通風機、空氣壓縮機、噴射器、汽笛、鍋爐排氣放空等產生的聲音。
3、電磁性噪聲:由于電機中交變力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噪聲。如發電機、變壓器等發出的聲音。
粉塵的職業性危害及防護
什么是生產性粉塵?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并能較長時間漂浮在生產壞境空氣中的固體微粒。生產性粉塵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現在肺部。
塵肺病我國已列為法定職業病范疇,這種病是由于較長時間吸入較高濃度的生產性粉塵所致。
預防塵肺對保障工人身體健康,發展經濟是十分有利的,我國在防塵方面有很多創造性的經驗,如濕式作業、密閉塵源、通風除塵、個人防護、設備維護檢修、測定空氣中粉塵濃度、大力開展宣傳教育等一整套綜合性防塵措施。生產環境內的濃度,常與清掃制度有關,故注意環境的清潔工作,推行實施清掃能有效地降低粉塵濃度。
1、對就業人員應作嚴格的健康檢查。
2、逐步改革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進行濕式作業方式,減少粉塵的飛揚。
3、降低空氣中粉塵濃度,密封機械防止粉塵外逸,采用通風排氣裝置和空氣凈化除塵設備,使車間粉塵降低到國家職業接觸限值標準以下。
4、加強個人衛生防護,從事粉塵作業者應穿戴工作服、工作帽,減少身體暴露部位。
高溫作業的危害和防護
高溫作業是指:工業企業和服務行業工作地點具有生產性熱源,其氣溫等于或高于本地區夏季室外通風設計計算溫度(北京地區為30℃)2℃或2℃以上的作業(含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30℃地區的露天作業,不含礦井下作業)。
夏季室外通風設計計算溫度:是指近十年本地區氣象臺正式記錄每年最熱月,每月每日13~14點的氣溫平均值。
常見的高溫作業有哪些
根據工作地點氣象條件的特點,醫學上將高溫作業分為三種類型:
高溫強輻射作業:如冶金工業的煉焦、煉鐵等車間,機械制造工業的鑄造、鍛造等車間,陶瓷、搪瓷、磚瓦等工業的爐窯車間等。
高溫高濕作業:見于印染、繅絲、造紙等工業中液體加熱或蒸煮時,潮濕的深礦井內等。溫熱環境蒸發散熱更為困難,易發生中暑。
夏季露天作業:夏季農業勞動、建筑、搬運、露天交通管理等作業
《職業性中暑診斷標準》GBZ41-2002
職業性中暑是在高溫作業環境下,由于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心血管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1、輕癥中暑
輕癥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癥狀加重外,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快速等表現,體溫升高至38.5℃以上。
2、重癥中暑
重癥中暑可分為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三型,也可出現混合型。
2.1 熱射病
熱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稱中暑性高熱,其特點是在高溫環境中突然發病,體溫高達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繼之"無汗",可伴有皮膚干熱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等。
2.2 熱痙攣
熱痙攣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痙攣,伴有收縮痛。好發于活動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腸肌為著。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患者意識清,體溫一般正常。
2.3 熱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
高溫防護措施
(一)技術措施
(1)采用局部或全面機械通風或強制送入冷風來降低作業環境溫度。
(2)在高溫作業廠房,修建隔離操作室,向室內送冷風或安裝空調。
(3)進行工藝改革,實現遠距離自動化操作。
(二)管理措施
(1)宣傳防中暑的知識。
(2)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避開最高氣溫。
(3)輪換作業,縮短作業時間。
(三)保健措施
(1)高溫作業人員每年進行一次體格檢查,對患有高血壓、心臟器質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和嚴重的大面積皮膚病者,應予以調離。
(2)夏季供給含鹽飲料、綠豆湯等其他降暑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