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設備管道焊縫破裂、斷裂造成的事故危害是嚴重的,如勞動部鍋爐壓力容器安全雜志社1989年6月出版的《壓力容器安全技術》列舉了6起壓力容器爆炸事故,死亡164人,受傷及中毒近千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千萬元,間接經濟損失幾億元,發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是焊縫質量問題造成的。射線探傷是檢驗金屬對接焊縫質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在石化行業改擴建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建設項目的焊接作業工程質量,有效預防新裝置、新設施投產后的損壞或泄漏事故,確保投產后的新裝置、新設施能安全運行,必須對設備管道的對接焊縫進行射線探傷檢驗。目前,射線探傷是檢驗焊縫質量較好的方法。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由于超過允許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于肌體而發生的。放射危害分為體外危害和體內危害。體外危害是由于放射線從體外穿入肌體而造成的傷害,X射線、γ射線和中子都能造成體外傷害。體內危害是由于吞食、吸入或接觸放射性物質,使其直接進入人體而造成的。
在放射性物質中,低能量的β粒子和穿透力很弱的α粒子由于能被皮膚阻止,不造成嚴重的體外傷害,但電離本領很大的α粒子侵入人體后,將導致嚴重傷害。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細胞組織的傷害作用,主要是阻礙和傷害細胞活動機能及導致細胞死亡。電離輻射對人體傷害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劑量越大,傷害越重。但不同的個體或不同的器官,具有對放射性敏感性的差異,這種個體差異,通常在受到2.58×10-2C/kg以下的照射時表現明顯,大部分人員可發生輕度放射病,個別無反應,而少數可表現為中度損傷。對于敏感性大的器官,如眼睛、肝、脾、淋巴細胞、骨髓等,甚至在皮膚沒有受傷害的情況下,也可能使其造成嚴重損傷。
人體長期反復受到允許劑量照射也能使人體細胞改變機能,發生白細胞過多、眼球晶體混濁、皮膚干燥、毛發脫落和內分泌失調等。
較高劑量能造成出血、貧血和白血球減少、胃腸道潰瘍、皮膚壞死和潰瘍。
在極高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下,能夠造成三種類型的放射傷害。
第一種是對中樞神經和大腦系統造成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虛弱、倦怠、嗜睡、昏迷、震顫、痙攣,可在2天內死亡。
第二種傷害是胃腸傷害。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虛弱和虛脫,癥狀消失后可能出現急性昏迷,通常在2周內死亡。
第三種是造血系統的傷害。惡心、嘔吐、腹瀉,但很快好轉,約2~3周之后,出現脫發、經常性流鼻血,再出現腹瀉,而造成極度憔悴,通常在2~6周后死亡。
1 通常人們受到輻射的放射源
人類生活在一個受天然輻射的環境之中,一些來自地球之外的宇宙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因素,它們通過空氣、飲水及復雜的食物鏈等多種途經進入人體或者以外輻射的方式,危害人類的健康。
2 自然本底照射
人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使不從事放射性作業,也不能完全避免放射性輻射,自然本底照射的來源主要有:(1)宇宙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2)大地放射性物質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2.58×10-5C/kg;(3)人體內放射性物質。如C14,N16,P32,H3等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以上三個方面就是自然本底照射的基本組成,總劑量約為每人每年4.39×10-5C/kg。
3 最大允許劑量
國際規定的最大允許劑量的標準是:在人的一生中,即使長期地受這種劑量的照射,也不會發生任何可覺察的傷害。我國1974年頒發的《輻射防護規定》中,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見表1。
表1 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 單位:Sv/a
注:①表內所列數值均指內、外照射的總劑量當量,不包括自然本底照射和醫療照射。
②16歲以下人員甲狀腺的限制劑量當量為1.5×10-2Sv/a。
由于人體組織在受到射線照射時,能發生電離,當照射劑量低于一定數值時,射線對人體沒有傷害,如果人體受到射線的過量照射,便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對射線防護的基本原則是避免放射性物質或射線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采取多種措施,減少人體接受來自內外照射的劑量。防止電離輻射對人體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縮短接觸時間,增大距離、進行屏護、遙控、機械化操作及個人防護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質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減少對人體的照射劑量。對從事放射性作業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的場所,作業人員要進行系統的有關安全防護知識的教育與訓練,建立健全衛生防護制度和損傷規程、設置危險信號、色標和報警設施等。具體防護方法如下:
1 縮短受照時間
即時間防護。從事接觸放射線工作時,人體受到外照射的累積劑量同暴露時間成正比,也就是受照射的時間超長,接受的累積劑量越大。為了減少工作人員受照射的劑量,應縮短工作時間,禁止在輻射場所作不必要的停留,工作需要接近放射源,工作完畢就立即離開,在劑量較大的情況下工作,防護條件差的情況下,為減少受照射時間,可采取分批輪流操作的辦法,以免長時間受照射而超過允許劑量。
2 遠離放射源
即距離防護。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I1/I2=d22/d12
式中:I1——距放射源距離為d1時的輻射強度,Bq;
I2——距放射源距離為d2時的輻射強度,Bq。
它表示工作人員所受的劑量率(單位時間內所接受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如1.0×107Bq的鈷源在距其10cm處,所產生的γ射線劑量率同1.0×105Bq的鈷源,在距其1m處的劑量相等。因此,采取加大操作距離、實行搖控的辦法可以達到防護的目的。
3 屏蔽防護
即對人體或放射源采取屏蔽措施從而把射線與人體隔開。在從事放射性作業、處理放射源及儲存放射性物質的場所,采取屏蔽的方法是減少或消除放射危害的重要措施,屏蔽的材質和形式通常根據放射線的性質和強度決定。
屏蔽γ射線常用鉛、鐵、水泥、磚、石等;屏蔽β射線常用有機玻璃、鋁板等。防護射線的屏蔽物厚度可以通過理論計算得到,同時可以采用儀表測定屏蔽后的安全范圍。理論計算可參照《化工安全技術》(注:化學工業出版社1984年北京第一版)第378~381頁提供的算式和計算表及其它相關資料獲得。目前該廠的理論計算和實測任務由廠職業病防治科承擔。
作為射線探傷作業這項工作,四川維尼綸廠建設投產以來,每年都在做,從未間斷過,特別是天然氣乙炔工程設備管道安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由于超過允許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于肌體而發生的。放射危害分為體外危害和體內危害。體外危害是由于放射線從體外穿入肌體而造成的傷害,X射線、γ射線和中子都能造成體外傷害。體內危害是由于吞食、吸入或接觸放射性物質,使其直接進入人體而造成的。
在放射性物質中,低能量的β粒子和穿透力很弱的α粒子由于能被皮膚阻止,不造成嚴重的體外傷害,但電離本領很大的α粒子侵入人體后,將導致嚴重傷害。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細胞組織的傷害作用,主要是阻礙和傷害細胞活動機能及導致細胞死亡。電離輻射對人體傷害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劑量越大,傷害越重。但不同的個體或不同的器官,具有對放射性敏感性的差異,這種個體差異,通常在受到2.58×10-2C/kg以下的照射時表現明顯,大部分人員可發生輕度放射病,個別無反應,而少數可表現為中度損傷。對于敏感性大的器官,如眼睛、肝、脾、淋巴細胞、骨髓等,甚至在皮膚沒有受傷害的情況下,也可能使其造成嚴重損傷。
人體長期反復受到允許劑量照射也能使人體細胞改變機能,發生白細胞過多、眼球晶體混濁、皮膚干燥、毛發脫落和內分泌失調等。
較高劑量能造成出血、貧血和白血球減少、胃腸道潰瘍、皮膚壞死和潰瘍。
在極高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下,能夠造成三種類型的放射傷害。
第一種是對中樞神經和大腦系統造成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虛弱、倦怠、嗜睡、昏迷、震顫、痙攣,可在2天內死亡。
第二種傷害是胃腸傷害。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虛弱和虛脫,癥狀消失后可能出現急性昏迷,通常在2周內死亡。
第三種是造血系統的傷害。惡心、嘔吐、腹瀉,但很快好轉,約2~3周之后,出現脫發、經常性流鼻血,再出現腹瀉,而造成極度憔悴,通常在2~6周后死亡。
1 通常人們受到輻射的放射源
人類生活在一個受天然輻射的環境之中,一些來自地球之外的宇宙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因素,它們通過空氣、飲水及復雜的食物鏈等多種途經進入人體或者以外輻射的方式,危害人類的健康。
2 自然本底照射
人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使不從事放射性作業,也不能完全避免放射性輻射,自然本底照射的來源主要有:(1)宇宙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2)大地放射性物質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2.58×10-5C/kg;(3)人體內放射性物質。如C14,N16,P32,H3等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以上三個方面就是自然本底照射的基本組成,總劑量約為每人每年4.39×10-5C/kg。
3 最大允許劑量
國際規定的最大允許劑量的標準是:在人的一生中,即使長期地受這種劑量的照射,也不會發生任何可覺察的傷害。我國1974年頒發的《輻射防護規定》中,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見表1。
表1 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 單位:Sv/a
受照射的部位<?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職業放射性工作人員年最大允許劑量當量①
放射性工作場所相鄰及附近地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的年限允許劑量②
分類
器官名稱
第一類
全身、性腺、紅骨髓、眼晶體
5.0×10-2
5.0×10-3
第二類
皮膚、骨、甲狀腺
0.30
3.0×10-2
第三類
手、前臂、踝骨
0.75
7.5×10-2
第四類
其它器官
0.15
1.5×10-2
注:①表內所列數值均指內、外照射的總劑量當量,不包括自然本底照射和醫療照射。
②16歲以下人員甲狀腺的限制劑量當量為1.5×10-2Sv/a。
由于人體組織在受到射線照射時,能發生電離,當照射劑量低于一定數值時,射線對人體沒有傷害,如果人體受到射線的過量照射,便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所以,對射線防護的基本原則是避免放射性物質或射線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采取多種措施,減少人體接受來自內外照射的劑量。防止電離輻射對人體危害的基本措施是:縮短接觸時間,增大距離、進行屏護、遙控、機械化操作及個人防護等,以避免放射性物質污染環境和侵入人體,減少對人體的照射劑量。對從事放射性作業或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物存在的場所,作業人員要進行系統的有關安全防護知識的教育與訓練,建立健全衛生防護制度和損傷規程、設置危險信號、色標和報警設施等。具體防護方法如下:
1 縮短受照時間
即時間防護。從事接觸放射線工作時,人體受到外照射的累積劑量同暴露時間成正比,也就是受照射的時間超長,接受的累積劑量越大。為了減少工作人員受照射的劑量,應縮短工作時間,禁止在輻射場所作不必要的停留,工作需要接近放射源,工作完畢就立即離開,在劑量較大的情況下工作,防護條件差的情況下,為減少受照射時間,可采取分批輪流操作的辦法,以免長時間受照射而超過允許劑量。
2 遠離放射源
即距離防護。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I1/I2=d22/d12
式中:I1——距放射源距離為d1時的輻射強度,Bq;
I2——距放射源距離為d2時的輻射強度,Bq。
它表示工作人員所受的劑量率(單位時間內所接受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如1.0×107Bq的鈷源在距其10cm處,所產生的γ射線劑量率同1.0×105Bq的鈷源,在距其1m處的劑量相等。因此,采取加大操作距離、實行搖控的辦法可以達到防護的目的。
3 屏蔽防護
即對人體或放射源采取屏蔽措施從而把射線與人體隔開。在從事放射性作業、處理放射源及儲存放射性物質的場所,采取屏蔽的方法是減少或消除放射危害的重要措施,屏蔽的材質和形式通常根據放射線的性質和強度決定。
屏蔽γ射線常用鉛、鐵、水泥、磚、石等;屏蔽β射線常用有機玻璃、鋁板等。防護射線的屏蔽物厚度可以通過理論計算得到,同時可以采用儀表測定屏蔽后的安全范圍。理論計算可參照《化工安全技術》(注:化學工業出版社1984年北京第一版)第378~381頁提供的算式和計算表及其它相關資料獲得。目前該廠的理論計算和實測任務由廠職業病防治科承擔。
作為射線探傷作業這項工作,四川維尼綸廠建設投產以來,每年都在做,從未間斷過,特別是天然氣乙炔工程設備管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