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結構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屬于氰化物。一般將其無機化合物歸為氰類,有機化合物歸為腈類。
氫氰酸,HCN-,別名氰化氫,是一種具有苦杏仁特殊氣味的無色液體。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氣中均勻彌散,在空氣中可燃燒。氰化氫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5.6~12.8%時,具有爆炸性。氰化氫為氣體,其水溶液稱氫氰酸。氫氰酸屬于劇毒類。其主要應用于電鍍業(鍍銅、鍍金、鍍銀)、采礦業(提取金銀)、船艙、倉庫的煙熏滅鼠,制造各種樹脂單體如丙烯酸樹酯、甲基丙烯酸樹酯等行業,此外也可在制備氰化物的生產過程中接觸到本物質。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體內釋放的氰根而引起。氰根離子在體內能很快與細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價鐵離子結合,抑制該酶活性,使組織不能利用氧。氰化物對人體的危害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響兩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為輕、中、重三級。輕度中毒表現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癥狀,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繼而可 出現惡心、嘔吐、震顫等;中度中毒表現為嘆息樣呼吸,皮膚、粘膜常呈鮮紅色,其他癥狀加重;重度中毒表現為意識喪失,出現強直性和陣發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張,血壓下降,尿、便失禁,常伴發腦水腫和呼吸衰竭。
氫氰酸對人體的慢性影響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癥,如頭暈、頭痛、乏力、胸部壓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皮膚長期接觸后,可引起皮疹,表現為斑疹、丘疹,極癢。
在某些鍍銅、鍍鎳工藝中可采用無氰電鍍。凡發生氰化氫的工序,應嚴加密閉,或放在隔離室內局部排風,室內保持負壓,防止有毒氣體逸出。在進入用氫氰酸煙熏過的倉庫時,必須事先通風,并戴隔離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內。
實例1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時,上海某化工廠電焊工李某(男、21歲)在該廠丙酮氰醇車間對堵塞的管道進行切割時,不慎管內余存的氫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氫氣體,致頭暈、乏力,進而呼吸困難、意識喪失,皮膚粘膜呈櫻桃紅色。經廠內初步急救后送市有關職防專業機構救治,診斷為急性氫氰酸中毒,經較長時間的住院治療后才漸趨康復。
原因分析:該廠為氰化物化工產品專業生產廠,理應有一套嚴密的安全操作規程和嚴格的防護保障,全體職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劇毒性及每天踏進廠區就應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清醒地感到氰化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稍有不慎則生命攸關。但該廠由于管理疏漏,當年僅丙酮氰醇車間就曾二次發生過氫氰酸2人中毒事故。而此次系切割作業前未將管道內氫氰酸殘液排盡,并尚未確信已達到萬無一失情況下就冒險操作,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帶防毒面具作業更是屬于嚴重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的違規行為。
實例2 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時左右,上海某化工廠二車間丙酮氰醇工段氫氰酸管道發生堵塞,該工段長周某即進行檢修,在排除故障過程時,周某發現已拆下考克的氫氰酸管道有輕微滴漏,即趕到四層平臺本想關閉滴漏管道的考克,卻匆忙中誤將氫氰酸儲槽總考克打開了,造成槽內60公斤氫氰酸外漏,在呼叫撤離過程中,處于下風向的其他工段的部分職工來不及逃離,吸入了大量氰化氫氣體,導致4人發生急性氫氰酸中毒,其中1人急性氫氰酸中毒伴腦外傷死亡。現場氰化氫濃度測定結果5.2mg/m3、60 mg/m3,分別超過國家衛生標準16.3倍、59倍。
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違反操作制度,誤將氫氰酸儲槽總考克開關打開,使大量氫氰酸外漏,現場又無隔離和良好的通排風措施,部分工人來不及逃離以致引起中毒。廠方應加強安全生產制度教育,對從事有毒作業的設備進行檢修應設相應的衛生防護設施,現場需要有專職的安全衛生監護,以防不測。
實例3 某鄉鎮企業化工廠苯海因工段在建設施工階段未經衛生部門預防性衛生審核,該廠生產設備也未經有關技術部門鑒定,就違反有關規定自行生產化工產品。1984年1月4日,該廠一車間在生產過程中滴加鹽酸量過大,速度較快,致使鍋內化學反應加劇,壓力急增,沖掉維持平衡的橡皮塞,鍋內化學料液沖出,氰化氫氣體大量迅速彌漫車間內。當時操作工顧雪英已是上班幾小時,在非常疲勞狀態下正好下梯到車間內測試PH值,不慎吸入車間內濃度極高的氰化氫,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該廠為鄉鎮企業,在擴初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未進行預防性衛生審核,也未通過衛生監督部門進行驗收就匆匆投產,致使該項目在生產設計上和勞動衛生防護技術上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此外氫氰酸對人體的毒性極大,生產過程的衛生防護條件要求很嚴格,但該車間通風條件差,泄漏的氰化氫氣體不能及時有效地排出;同時該廠領導和職工無自我保護意識,對氫氰酸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作業現場對有毒物質的泄漏沒有裝置報警器,并要對工人加強教育,使其能識別氫氰酸的氣味,發覺有氫氰酸的氣味,并報警,就迅速撤離現場。
實例4 1987年3月4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總廠化工二廠保全工在檢修AN裝置H-202泵時,吸入氰化氫,當時即感頭昏、乏力,離開現場時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醫院救治。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規程,缺乏安全衛生意識和教育,未使用個人防護用具。
實例5 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時,上海某化工總廠丙烯晴分廠三車間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過濾器低閥發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壓高溫)倒沖進行清洗。5分鐘后,過濾器玻璃視鏡出現裂縫,隨即噴出大量丙酮氰醇殘液。該工人吸入少許,以致引起急性輕度氰化物中毒。
事故原因,主要是操作工在設備檢修過程中,未佩戴個人防護面具而引起中毒。廠方應加強職業衛生知識宣傳,在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工段或崗位,作業工人應佩戴防護用品,并要建立專人巡視檢查制度。
實例6 1992年12月4日上午9時,上海某化工廠運輸部在裝卸丙酮氰醇化工原料時,由于有些桶損壞,發生液體滲漏現象,1名裝卸工未佩戴防護用品仍作業至中午12時,發生急性氰化物中毒。
分析原因,主要是該裝卸工不了解丙酮氰醇的毒性和防護知識,沒有佩戴個人防護面具而引起中毒。廠方應進行上崗前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并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