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安全一直是航運界非常關注的問題,長期以來,世界各海運國家在船舶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隨著近年來航運業的快速發展,全球范圍內的船舶碰撞、擱淺、火災、爆炸、污染等事故屢屢發生,并造成了嚴重后果。綜合分析這些事故,可以發現,影響船舶航行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人為因素、船舶因素和環境因素三方面。
1.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是船員的誤操作、責任心不強或人員素質不高等造成的事故。IMO在ISM規則中指出,海上事故的發生約有80%是由于人為因素引起的。因此,研究人為因素,客觀分析航運中人員操作行為的風險并采取相應預防措施顯得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人為因素主要表現為人的心理、生理、行為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或問題,導致事故的發生成為可能。當駕駛員在船舶航行中處于不良的心理狀態,如緊張、激動、孤獨,就很容易造成感知錯誤,繼而錯誤判斷,再就是操作失誤。生理因素主要包括船員身體健康程度和疲勞兩方面。船舶長期在海上航行,船員不僅要能夠長時間持續工作,還要承受不同航區氣候的變化。因此,船員的身體健康與否會對船舶航行安全構成直接影響。同時,駕駛員的大腦疲勞在生理上表現為感覺遲鈍,動作不準確且靈敏性降低,在心理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反應慢,心情煩躁等,因此,疲勞會使不安全行為增加,船舶操縱質量下降,避碰反應速度變慢,導致船舶安全事故或潛在安全事故增加。
人的行為能力則較集中地體現在船員的專業技能上,它不僅與船員的知識有關,而且與經驗、工作崗位和語言能力有關。如對航路不熟悉,錯誤使用儀器等,容易給航行帶來潛在危險。隨著船舶本身導航儀器以及通訊方式、通訊工具的不斷復雜化,航運業對航海人員知識要求越來越高。而且,船員需要理解避碰規則等法規。很多海難事故的發生僅僅是因為船員對避碰規則的不理解造成的。駕駛員還必需具備一定的航行經驗。STCW公約對船員發證時要求必需具備一定的海上服務資歷。
2.船舶因素
船舶因素包括船舶本身和船舶管理兩方面。船舶質量、船舶適航是船舶安全航行的前提。當然,船舶自身因素還包括機艙各種消防和救生、機械電氣設備、安全措施、駕駛室的導航設備及各種自動化系統等是否正常運行等。
前面已經提到,海上事故約有80%是由于人為因素引起,而人為因素中約有80%可以通過有效的管理加以控制的,即通過強化公司的內部管理和船舶的安全管理加以控制。海事檢查發現,地方和民營船公司所屬船舶的安全缺陷明顯多于國家骨干航運企業所屬船舶。只有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公司的各個部門、船上各個環節和不同的個體,有機的聯系在一起,減少事故的發生。
3.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指天氣、海況、水域等。也包括船舶自身環境。影響海運安全的氣象海況條件包括能見度、風(浪)、洋流和潮汐等。海上是自由選擇航路的水域,但海域航道寬度、航道深度、航道彎曲角度、航道交叉狀況等對海運安全有一定的影響。海域交通環境因素也非常重要。海域船舶交通流量、海域通航秩序是衡量海域交通環境的重要指標。大量數據表明,離岸10海里左右的海域最易發生海事,原因除了由于航道條件不好及絕大部分的淺灘、暗礁、沉船等礙航物都分布在沿海區域,造成船舶操縱困難發生事故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沿岸海域船舶通航密度大,船舶發生碰撞事故的機率增大。
船舶自身環境包括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長航線的航行中有的在短期內經歷不同的季節變化,以及各種油類、化學品揮發產生的污染,都加重了船員的生理、心理負荷等等。由于船上生活空間狹小,人群單一,角色固定,加上較長時間與社會、家庭分離,使得船員的生活單調、枯燥。因此,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對提高工效、減少疲勞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杜絕或減少事故發生非常重要。
相關對策及建議
綜合分析影響船舶航行安全的三方面因素,結合海事工作實際,筆者提出建議如下:
1.強化船員素質培養和管理機制
船舶航行安全中人為因素是目前水上交通事故預防的重點。因此,要加強各環節的預防,強化船員素質培養和管理機制。首先在選拔駕駛人員時,應注意候選人的心理因素。船員公司應把駕駛人員按氣質等因素分類,對駕駛人員的心理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駕駛人員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失誤。其次要減少疲勞對駕駛人員的影響,建立合理的工作及生活節律,充分休息和睡眠,豐富船員的業余生活,加強勞動時間管理,提高船舶作業效率,以減少水上事故。再次,減少駕駛人員因技能因素造成的失誤。建立船員培訓、發證和跟蹤管理的監督機制,強化安全管理體系審核,加強培訓管理,提高培訓質量,嚴把考試評估和發證關,注重船員知識更新和水上資歷的要求,以提高船員的適任能力。還要提高高級船員的管理能力。船舶管理專業人才不僅僅需要豐富的船舶實踐經驗,還需要掌握現代國際航運和管理的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2.實施船舶安全管理體系
IS M規則實施的目標是保證海上安全,防止人身傷害或生命損失,避免對海洋環境和財產造成損害。我國大部分船公司己初步建立了安全管理體系。由于船舶安全管理體系中,船員是最終的執行者,船員對實施 IS M規則的責任感、熱情和實際業務能力對實施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加強對船員的監督管理,使其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熟識各種情況下的應急操作,從而達到安全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3.繼續開展安全誠信船舶評選
安全誠信船舶制度是一項引導航運公司遵守安全法規,加強船舶安全管理,并優化國家海事管理資源的活動。2003年中國海事局發布規定,開展安全誠信船舶評比活動,2005年修訂評選規定,補充增加評選安全誠信船長內容。根據評選規定,航運公司和船長分別提交評選申報表和相關材料,由海事局組織評選,符合規定條件的,頒發安全誠信船舶或安全誠信船長證書,并予以公告。安全誠信船舶免除24個月安全檢查;安全誠信船舶由安全誠信船長連續擔任船長的,免除36個月的船舶安全檢查并優先辦理進出港手續。
4.繼續實施NSM規則
交通部海事局于2001年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安全營運和防止污染管理規則》,即《國內安全管理規則》(以下簡稱“NSM規則”),于2003年1月1日起對第一批船舶(包括載客定額50人及以上跨省航行的客滾船、旅游船、高速客船和150總噸及以上的氣體運輸船和散裝化學品船)生效,2004年7月1日起對第二批船舶,即載客定額50人及以上所有跨省航行的客船(內河客渡船除外)和500總噸及以上的油船(港內作業的除外)生效。NSM規則實施以來,多數航運公司建立、完善了安全管理體系,促進了安全和防污染管理責任的落實。同時,通過海事主管機關的審核、監控,促進了適用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水平,航運公司的安全管理日趨規范,成效明顯,水上交通安全長效管理機制逐步形成。
5.開展綜合安全評估方法(FSA)應用
該方法是近年來在國內外海運界已在應用的一種結構化和系統化的安全評估方法。該方法運用安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通過規范化的評估步驟,得出合理的并能有效控制風險的建議與措施,從而達到改進安全工作和提高安全水平的目的。交通部海事局、中國船級社等的研究人員已在FSA 的應用方面展開了一些研究工作。中國船級社制定了“中國船級社綜合安全評估應用指南”。此后,又應用FSA 對長江高速船作了風險評估,并對渤海灣客滾船進行全面的FSA 研究。最近,國內有些航運單位已開始將FSA 應用于特定航區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系統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