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東南部的陽城縣共有各類煤礦87座,其中,高瓦斯礦井就有42座。由于煤層賦存條件復雜,一些礦井瓦斯相對涌出量達170立方米/噸,絕對涌出量達43立方米/分以上,是山西省的瓦斯重災區之一。從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間里,全縣共發生瓦斯事故26起,死亡107人,經濟損失上億元,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
傳統管理弊端多
2001年鄉鎮煤礦停產整頓期間,陽城縣政府變危機為契機,認真對陽城歷年治理瓦斯的情況進行了深入思考。過去雖然陽城的瓦斯治理工作比較扎實,有的還在全國、全省進行過經驗交流,但仍然難以遏制瓦斯事故多發局面。其主要癥結就在于傳統的人工檢測管理方法隨意性大,存在許多弊端。
這些弊端主要集中在人員的配備和管理上。就全縣來講僅靠安監局的安監管理人員來管理全縣近百座煤礦是不可能的,僅靠煤礦企業自己管理同樣也是不現實的,這就給事故發生提供了人員配備上的漏洞。就煤礦企業來講,雖都配備了專職的瓦斯員、安全員,但人很難保證8小時始終全神貫注,更難做到一年365天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性,總有疲倦和懈怠的時候,這是再嚴格的制度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另外,企業中弄虛作假的弊端也是難以消除的。在老熟人、老同事、老上級面前嚴不起來,硬不下去。有的甚至受利益的驅使,拿原則做交易,在瓦斯的檢測、記錄上報的過程中欺上瞞下,弄虛作假。
這些弊端有的通過嚴格的監管可以避免,有的卻無法避免,所以應該突破傳統的管理方法,探索一條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產業的新路子。
運用高新技術監管瓦斯
2001年,陽城縣與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軟件中心合作,率先在全國開發了“陽城縣煤礦安全生產數字化實時監測與監管系統”,于2002年9月正式使用。該系統擁有“十大功能”,其核心功能是“實時監控、信息共享”。系統中心控制室與全縣42個高瓦斯礦井系統終端開采光纖通訊方式聯網運行,通過系統網絡,能夠對各煤礦井下瓦斯濃度、風機開停狀態、設備饋斷電等情況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在第一時間發現隱患并下達整改指令。
監測監管系統應用以來,新技術、新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傳統管理下的種種弊端,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首先,瓦斯監管有了“千里眼”,通過監測系統實現了實時監控。總監控調度心設在陽城縣政府六樓,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各鄉鎮、各煤礦都有監控室,上到縣長、局長,下至鄉鎮長、礦長、安全監人員,足不出戶,就可通過監控系統對任一煤礦、任一工作面、任一時段的瓦斯狀況做到明明白白、了如指掌,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模式下因為人員不足造成瓦斯狀況難以全面掌握的缺陷。其次,瓦斯監管系統不知疲倦、不會偷懶、不徇私情,超限報警,只認瓦斯不認人,克服了瓦斯監控的一些人為弊端。今年以來,陽城縣監控中心已因瓦斯超限、通訊傳輸中斷及時下達停業指令百余次,責令煤礦停產整頓20余次,使超前預防真正落到了實處。另外,監管系統使瓦斯監管有了“黑匣子”。監測監管系統及時記錄了每個礦井、每個工作面瓦斯變化的全過程及井下工作人員的現場工作情況,誰的過錯、誰的責任一清二楚,起到了查處事故、追究責任有據可查的“黑匣子”作用。有效地解決了瓦斯管理中的敷衍了事、欺上瞞下的弊端,大大增強了各級盡職盡責抓安全的責任心,有效地堵住了管理漏洞。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管理實踐中,只有做到機器管人才能真正做到鐵面無私,但再先進的技術設備,再先進的管理模式,仍然需要依賴人去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陽城且建立了六個配套保障機制,在機器管人的基礎上,努力用人管好機器,確保監控系統的正常、高效運行。六大機制包括:一是制度保障,制定了《陽城縣煤礦安全生產數字化監測與監控系統運行管理規定》等10個制度、9種報表,對監控系統的監管做到科學規范、有章可循,二是組織保障,建立健全了縣、鄉、礦三級監控調度機構,縣政府成立了煤炭安全監控調度中心,10個產煤鄉鎮和42座聯網礦井設立了監控室,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到底的監控網絡;三是服務保障,成立了“陽城縣平安礦山設備檢修中心”,專門負責對監控系統傳咸器等重要設備、儀器儀表進行校驗和維修;四是人才保障。縣、鄉、礦三級通過公開招聘,擇優錄用了165名具有中等以上學歷的監控管理人員,每個監控室配備3人以上,實行全天候監控值班;五是技術分析制度。今年以來,縣監控調中心通過瓦斯曲線分析的實時監控與采掘動態跟蹤等方式對幾起重大事故隱患進行了處理;六是瓦斯員與監測探頭對照校正制度,使傳統辦法與先進技術相互補充,進一步提高了保險系數。
陽城縣在瓦斯監測監控系統應用以來,切實解決了老經驗、舊辦法解決不了的問題,真正實現了用機器管住了人,用人管好了機器,有效地預防了瓦斯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