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業事故的傷害統計,機器傷害事故約佔全部失能傷害的百分之十六,而佔永久部分失能傷害的叁分之一,機器所能發生的傷害,往往是非常的嚴重,常常帶來了永久的殘廢。
任何一個機械的運動部分,都可能造成傷害,學校實習工場教學,也以應用機械為主,因之在機械設計上如何增加防護設施,使工作者更能安心學習,減少工場傷害事件的發生,實為今后維護工場安全的重要課題。
一、機器災害的原因及防止
(一)機器災害的原因
1.機械本身
(1)人體直接與機械運動部位接觸:機械的運動部位如無護蓋很容易使衣服手套等被扣住而發生壓傷滾傷割傷擦傷撞擊等事故。
(2)機械加工中飛散的切屑造成傷害。
(3)操作人員個人因素:好奇心、疏忽、疲勞、懈惰、憂慮、發怒、投機取巧、趕工等都是。
(二)一般容易造成機械傷害的主要原因如下
1.操作人員用手直接進料。 2.因物料墜落或誤踏腳開關。
3.未經許可擅自使用或修理機械性能不明瞭的機器。
4.操作不當或誤觸操作開關。 5.工作場所太擁擠。
6.機械設計不良或不安全。7.操作人員未使用安全防護器具或疏忽機器上的防護。
8.工作場所照明不良。9.工作場所零亂不整潔。
10.機器擺設保養或調整不當。11.物料搬運設備不妥或不合適。
12.操作人員訓練不足。13.主管及領班監督不周。
14.安全工作要求不嚴。15.沖床之回衝。
二、機械設備的防護原則
機械安全裝置的目的是維護工作者的安全,但是使用機械的基本目的在于生產,因此這些安全裝置必須以不影響生產為原則。
機械設備的防護原則:
1.必須符合安全標準。
2.為機械上的永久設備不可輕易拆除。
3.能為工作人員及行人作確切的保護。
4.操作機器時能防止身體進入危險區域。
5.裝上防護不會減弱機器結構強度。
6.不妨礙生產不使工作者感覺不舒服及麻煩。
7.不妨礙機械之修護檢查。
8.堅固耐用防護本身不會造成任何危險。
三、機械防護的部位 防護設施應該裝于機械動作容易造成意外或可能產生意外的部位,以防止傷害的發生,通常必須加以防護的部位約有:
1.機械的傳動部份:包括軸、飛輪、皮帶盤、皮帶、連桿、軸節、軸錘、曲軸、離合器、凸輪等旋轉或往復運動部份,以及機器的驅動部份。
2.活動部份:機械在工作中的轉動部份,但本身并不傳遞任何動力,包括金屬鉤床的刀架、給料滾輸送皮帶、鉋床檯等。
3.操作部份:是機械主要的部份,也就是加工部位,例如鉋床的刀架、沖壓床的切口,其他如拉、割、鉋、轉、衝、壓、打擊、混合等工作部位。
4.感電部份:機械的架構大都由鋼鐵製成,并由電動機傳動,兩者構成一體,故為防止感電須加防護裝置。
四、常用的防護方法
(一)護罩法:護罩法可以防止人體進入機器里面避免發生傷害事故。由其作用可分為護罩式及障礙式。護罩式是將操作口周圍或運轉部份封閉,障礙式則阻擋操作口或運轉部份的前面以免人員傷害。由其可否調整又分為固定式及調整式兩種。
(二)固定式:其護罩最常使用,可以隔絕人體接觸危險部份,并可避免機件破裂時的碎片飛出傷人,僅容許原料或工件入內,不容許手及身體各部份伸進操作口。
(叁)調整式:護罩可視工件的大小而調整,借用板手或其他工具的協助始能調整者,為半調整式,直接用手即可調整者為手調整式。
(四)護罩的基本原理是隔離,以防止人體進入(卷入)機械的危險工作點。依其設置方法之不同可分為:
1.護罩式:是將工作點與傷害點,完全封閉隔離。又分為固定式及可調式二種。如齒輪、鏈輪、皮帶輪上之護罩等。
2.柵欄式:僅將工作點與傷害點隔離,防止工作人員與機械的接觸。
3.連鎖法:機械在空間上或實際應用上不能裝置護罩者則必須使用連鎖法。
4.自動法:是當機械在運轉時,透過機械本身的一種連桿系統與操作機件相連接,將工作者的手自動推開或拉開危險區域的一種裝置,這種防護裝置是伴隨著機械運轉而產生,因此只要操作者正確操作即可達到安全防護的目的。
5.遙控法:遙控法是利用自動化的安全開關,使工作者遠離機械工作點,運用各種開關操作機器。
6.操作法:大多數的危險事故是由于工作者的手進入工作點而受到傷害。因此改善進料、出料的方法亦可避免危險事故的發生。如用工具代替手進料半自動或料等。操作法:系從操作程序或進料及出料方式來達到防護的目的:
(1)操作程序:操作人員在遠離危險部位截在不發生危險的情況下操作機器。
(2)進料方式:工具代替雙手進料通常采用鉗、釵、吸咀等工具,均為軟管物
製成,如銅、錫、木、竹、橡皮等以防損傷機模。自動進料則使用轉盤、
斜坡斗、輸送帶、卷送帶等方式,人員僅需在相當的時間補充進料即可。
(3)出料方式:采用自動出料方法。如:a.震動法:靠斜坡及震動出料。b.吹出法:使用壓縮空氣將料吹出。c.重力法:利用斜度斗及動力自動出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