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是一種古老的裝置,人類已經使用了幾千年。但是,將機械安全作為一門技術甚至一門學科來對待來研究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事情。這主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機械安全技術源于機械故障診斷技術。美國是發源地。在真正意識到機械安全的重要性以后,美國于1967年4月成立了機械故障預防小組(MFPG,Mechanical Fault PreventionGroup),開始專門研究機械故障。在其影響下,美國的ASME、EPRI等著名組織與機構也開始仿效,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從事機械故障方面的研究并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在歐洲,英國最早開展這項活動,瑞典、丹麥、法國、挪威、葡萄牙等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進步很快。亞洲反應相對慢一些。日本于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這項技術,我國于70年代末開始接觸機械診斷技術,于80年代正式研究它,真正應用是90年代[1]。機械安全技術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機械安全設計。20世紀80年代,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加上機械事故的日益增多,世界各國通過對傳統安全工程設計方法的反思,在常規的機械設計基礎上提出了機械安全設計的概念。
機械安全設計的思想是在設計時盡量采用當代最先進的機械安全技術,事先對機械系統內部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及危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然后再根據其評價結果來進行具體結構的設計。這種設計是力圖保證所設計的機械能安全地度過整個生命周期。機械安全技術與傳統的機械設計及安全工程設計方法相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系統性,它自始至終運用了系統工程的思想,將機械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
(2)綜合性,機械安全設計綜合運用了心理學、控制論、可靠性工程、環境科學、工業工程、計算機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3)科學性,機械安全設計包括了機械安全分析、安全評價與安全設計。機械安全技術既全面又綜合地考慮了各種影響因素,通過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評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機械在安全方面的風險。
機械安全技術法規與標準也是機械安全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標準化工作歷來是推廣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重要保障。為了推動機械安全技術,歐洲共同體理事會于1985年與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達成協議,由CEN負責機械安全標準的制定工作。為了完成這一任務,CEN專門建立了23個有關機械安全的標準化委員會,另外還有將近40個技術委員會的工作與機械安全工作有關。這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先后一共制定了600多項機械安全方面的標準。此外,歐洲共同體理事會還專門制定了有關機械安全方面的法規,有力地推動了機械安全學科的發展。
在歐共體帶動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與CEN先后簽訂了“技術信息交換協議”,即里斯本協議、“技術合作協議”,即維也納協議,并于1991年1月成立了“機械安全技術委員會”(即ISO/TC199)。該委員會的任務與目標主要有:
(1)幫助制造企業生產符合安全和人類健康的機械產品;
(2)協調制造企業、用戶和有關方面在安全技術檢查方面的有關事宜;
(3)統一世界各國機械安全標準的水平;
(4)消除國際機械產品貿易技術壁壘,擴大國際機械貿易市場。
ISO/TC199自從成立以后,在機械安全標準的制定、協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完善和建設機械安全學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