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觸電所受傷害程度取決于下述幾個主要因素:
1.流過身體的電流,以毫安計量。它決定于外加電壓以及電流進入和流出身體兩點間的人體阻抗。流過身體的電流越大,人體的生理反映越強烈,生命危險性就越大。20-25毫安以上的工頻電流都容易產生嚴重的后果。在電流小于數毫安時,電流主要引起心室顫動而窒息,數百毫安以上的電流,除了引起昏迷、心臟即刻停止跳動、呼吸停止外,還會留下致命的電傷。
2.電流流經身體的途徑。心臟、肺臟、中樞神經和脊髓等都是容易傷害的人體器官,因此,電流流經身體的途徑,以胸部至手、手至腳最為危險,臀部或背部至手、手至手也很危險,腳至腳的危險性較小。此外,電流經過大腦也是相當危險的,會使人立即昏迷。
3.電流通過人體的持續時間,以毫秒計量。人體通電時間越長,人體電阻會因出汗等而下降,導致電流增大,后果嚴重。另一方面,人的一個心臟搏動周期(約為750毫秒)中,有一個100毫秒的易損傷期,這段時間對電傷期相重合而造成很大的危險。
4.人體允許的電流
人體對0.5毫安以下的工頻電流一般是沒有感覺的。實驗資料表明,對不同的人引起感覺的最小電流是不一樣的,成年男性平均約為1.1毫安,成年女性約為0.7毫安,這一數值稱為感知電流。這時人體由于神經受刺激而感覺輕微刺痛。同樣,不同的人觸電后能自主擺脫的最大電流也不一樣,成年男性平均為16毫安,成年女性為10.5毫安,這個數值稱為擺脫電流。一般情況下,8-10毫安以下的工頻電流,50毫安以下的直流電流可以作為人體允許的安全電流,但這些電流長時間通過人體也是有危險的。在裝有防止觸電的保護裝置的場合,人體允許的工頻電流約30毫安,考慮到可能造成嚴重二次事故的場合,人體允許的工頻電流應按不引起強烈痙攣的5毫安考慮。
5.人體電阻
當人體接觸帶電體時,人體就被當作電路元件接入回路。人體阻抗通常包括外部阻抗(與觸電才當時所穿衣服、鞋襪以及身體的潮濕情況有關,從幾千歐-幾十兆歐不等)和內部阻抗(與觸電者的皮膚阻抗和體內阻抗有關)。人體阻抗不是純電阻,主要由人體電阻決定。人體電阻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一般認為干燥的皮膚在低電壓下具有相當高的電阻,約10萬歐。當電壓在500-1000伏時,這一電阻便下降為1000歐。表皮具有這樣高的電阻是因為它沒有毛細血管。手指某部位的皮膚還有角質層,角質層的電阻值更高,而不經常磨擦部位的皮膚的電阻值是最小的。皮膚電阻還同人體與導體的接觸面積及壓力有關。
當表皮受損暴露出真皮時,人體內因布滿了輸送鹽溶液的血管而有很低的電阻。一般認為,接觸到真皮里,一只手臂或一條腿的電阻大約為500歐。因此,由一只手臂到另一只手臂或由一條腿到另一條腿的通路相當于一只1000歐的電阻。假定一個人用雙手緊握一帶電體,雙腳站在水坑里而形成導電回路,這時人體電阻基本上就是體內電阻約為500歐。
電擊電流大小由接觸電壓和人體阻抗所決定。人體阻抗主要與電流路徑、皮膚潮濕程度、接觸電壓、電流持續時間、接觸面積、接觸壓力、溫度以及頻率等有關。人體阻抗的組成如圖19.5所示。如將兩個電極接觸人體的兩個部分,并將電極下的皮膚去掉,則該兩電極間的阻抗為人體內阻抗Zi。皮膚表面電極與皮膚下導電組織之間的阻抗即為皮膚阻抗ZPl和ZP2。Zi、ZP1、ZP2的矢量和為人體總阻抗ZT。現將這些阻抗的特征說明如下:
a.人體內阻抗Zi
根據IEC測定的結果,Zi主要是電阻,只有少量電容,如圖19.5虛線所示,其數值主要決定于電流路徑,一般與接觸面積關系不大,但當接觸面積小到幾平方毫米數量級時,內阻抗才增大。
b.皮膚阻抗ZP1、ZP2
ZP1、ZP2是由半絕緣層和小的導電元件(如毛孔構成的電阻電容網絡)組成,見圖19.5接觸電壓在50V及以下時,皮膚阻抗值隨表面接觸面積、溫度、呼吸等顯著變化;50~100V時,皮膚阻抗降低很多;頻率增高時,皮膚阻抗也隨之降低;皮膚破損時,皮膚阻抗可忽略不計。
c.人體總阻抗
ZT由電阻分量及電容分量組成。當接觸電壓在500V及以下時,ZT值主要決定于皮膚阻抗值;接觸電壓越高,ZT與皮膚阻抗關系越少;當皮膚破損后,ZT值接近于人體內阻。
d.人體初始電阻Ri
在接觸電壓出現的瞬間,人體的電容還未充電,皮膚阻抗可忽略不計,這時的電阻值稱為人體初始電阻。該值限制短時脈沖電流峰值。當電流路徑從手到手或手到腳而且接觸面積較大時,5%分布序(即5%的人所呈現的最小初始電阻值)Z5%可認為等于500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