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電問題,再也不僅僅是電力生產技術問題,極易演變成公共危機事件。供電企業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化危為機?將本屬客觀造成的“不利因素”轉換為展現供電企業良好形象的機遇,是每一個供電企業所面臨的新挑戰。
隨著國務院對5件自然災害類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的發布,加強公共安全建設、建立保障公共安全的應急體系、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已迫在眉睫,供電企業也不例外。近期部分城市頻發“災害停電事故”的案例,已向各市供電公司發出了“全面預防災害引起停電事故”的警報,當然更引人深思的是供電社會信息聯動機制建立問題。
一、當前供電企業應急處理的做法及不足
1、缺少系統性:在每次災害停電事故發生后,公司均根據災害程度和停電范圍,臨時成立工作組,進行召集、動員、搶修等應急處理。處理中因涉及各個機構合作,各部門大多把它當成平常的事故處理,故需要大量的時間耗之于協調、督促,其最高指揮者地位也難以確定。也沒有一整套成熟的應急處理預案。
2、沒有延續性:因屬臨時性工作、臨時性小組,其處理經驗及教訓,不能有效保留,不能為以后的實踐、培訓提供案例素材。
3、不具備規范性:主要考慮了電網生產技術層面的應對處理方案,忽略了對社會公眾和客戶披露信息、提供救助的“服務層面應對方案”。
4、認識片面性:認為“家丑不可外揚”,忽視了社會公眾和廣大客戶的知情權、選擇權。未樹立“災害停電事件”也同時是一種“機遇”的意識(危險的機遇),低估了媒體和公眾輿論對其處理、報道所產生的正反兩面影響。
5、反應不靈敏性:對應急物資儲備、保養和搶險、服務人員訓練重視不夠,以致突發事件來臨時措手不及、應接不暇。
二、建立和完善3種應急處理機制
1、意識教育和宣傳機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要有憂患和災害事故意識,一個人如沒有災害事故意識,必會遭遇不可測的橫禍,一個企業如沒有災害事故意識,遲早會因引發重大的服務質量事件而逐步被拖垮。
災害事故是作為一種社會常態而存在的客觀現實,沒有必要掩蓋和回避。政府和企業均應建立應對災害事故的意識教育、宣傳機制,認識其信息披露、跟蹤報道并不違背“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指導方針。相反,信息的及時披露和報道還可能有助于災害事故的順利化解、社會公眾的充分理解,以集聚企業內部和社會的救突力量。“非典”和“吉化”等危機事件前后的正反兩面事實,已給予了有力的證明。
2、防控研究和預警機制
供電災害事故管理是供電企業基本職能和社會職責之一,為了提高這種管理能力,供電企業要在正確樹立災害事故意識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開放合理、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災害事故防控研究機制。在這一機制下,設置常設性的以市公司為單位,以生產、營銷等部門為平臺的災害事故管控部門(如安全部)和“整齊化、專業化”的救災小分隊。該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及時了解預測本地區環境變化,科學制定相關的規劃、方案,滾動地按季制訂,清楚地掌控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態勢,指導有關部門作出正確反應,并結合實際及其它地市經驗進行定期研究、形成案例,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演練。
預警機制中,尤其要注重打破常態情形下“單兵種”的事故處理作業程序,建立、訓練成“集團軍”處理程序。同時還要注意建立緊急狀態下的法律體系,以克服法律效力層次不一、社會責任機構各自為政的弊端或引發侵權事件。
3、信息聯動與快速反應機制
目前各供電公司對應急預案,大多表現在“技術層面”,即如何倒電、搶修,如何恢復送電,怎樣注意作業安全等,缺少“服務層面”的評估、判斷和具體應對措施,使供電企業對災害事故停電信息披露缺乏“系統性”,極易形成供電服務質量事故或演變成社會公共危機。
就目前市級供電公司而言,完全可以融合通訊、信息技術、數據庫、新聞媒體等信息傳輸手段,將相關信息在第一時間內呈現廣大客戶、社會公眾。
一是事先列出各種停電事件的情況描述、影響程度、評估依據、應對對策,形成規范的“作業指導書”和工作流程。應對對策中應包含交通保障、道路路徑,召回休班人員、增加服務和搶修力量,回應咨詢、信息披露、動態發布,安排救助(如危急場所臨時使用發電車)等項。二是由生產、營銷部門共同制訂“橋梁”語言,避免因專業化語言傳播,給客戶帶來的信息失真和不解。三是平時備足標準、簡潔明了的信息披露“通稿”,內容包含5W因素,即發生了什么程度停電,何時、何地、何因發生,影響及正在采取的對策如何?有條件的單位還應備好適當的聲像資料,以保證在第一時間內快速向公眾披露信息。四是預先梳理、編立信息通報網絡,在現有的信息披露固定欄目基礎上,增加:事中給重要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外商)打電話、發短信,事后上門道謙、通氣通報、公開道歉等。五是對應列出“統一指揮”人員。
隨著國務院對5件自然災害類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的發布,加強公共安全建設、建立保障公共安全的應急體系、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已迫在眉睫,供電企業也不例外。近期部分城市頻發“災害停電事故”的案例,已向各市供電公司發出了“全面預防災害引起停電事故”的警報,當然更引人深思的是供電社會信息聯動機制建立問題。
一、當前供電企業應急處理的做法及不足
1、缺少系統性:在每次災害停電事故發生后,公司均根據災害程度和停電范圍,臨時成立工作組,進行召集、動員、搶修等應急處理。處理中因涉及各個機構合作,各部門大多把它當成平常的事故處理,故需要大量的時間耗之于協調、督促,其最高指揮者地位也難以確定。也沒有一整套成熟的應急處理預案。
2、沒有延續性:因屬臨時性工作、臨時性小組,其處理經驗及教訓,不能有效保留,不能為以后的實踐、培訓提供案例素材。
3、不具備規范性:主要考慮了電網生產技術層面的應對處理方案,忽略了對社會公眾和客戶披露信息、提供救助的“服務層面應對方案”。
4、認識片面性:認為“家丑不可外揚”,忽視了社會公眾和廣大客戶的知情權、選擇權。未樹立“災害停電事件”也同時是一種“機遇”的意識(危險的機遇),低估了媒體和公眾輿論對其處理、報道所產生的正反兩面影響。
5、反應不靈敏性:對應急物資儲備、保養和搶險、服務人員訓練重視不夠,以致突發事件來臨時措手不及、應接不暇。
二、建立和完善3種應急處理機制
1、意識教育和宣傳機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要有憂患和災害事故意識,一個人如沒有災害事故意識,必會遭遇不可測的橫禍,一個企業如沒有災害事故意識,遲早會因引發重大的服務質量事件而逐步被拖垮。
災害事故是作為一種社會常態而存在的客觀現實,沒有必要掩蓋和回避。政府和企業均應建立應對災害事故的意識教育、宣傳機制,認識其信息披露、跟蹤報道并不違背“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指導方針。相反,信息的及時披露和報道還可能有助于災害事故的順利化解、社會公眾的充分理解,以集聚企業內部和社會的救突力量。“非典”和“吉化”等危機事件前后的正反兩面事實,已給予了有力的證明。
2、防控研究和預警機制
供電災害事故管理是供電企業基本職能和社會職責之一,為了提高這種管理能力,供電企業要在正確樹立災害事故意識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開放合理、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災害事故防控研究機制。在這一機制下,設置常設性的以市公司為單位,以生產、營銷等部門為平臺的災害事故管控部門(如安全部)和“整齊化、專業化”的救災小分隊。該部門的主要任務是及時了解預測本地區環境變化,科學制定相關的規劃、方案,滾動地按季制訂,清楚地掌控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態勢,指導有關部門作出正確反應,并結合實際及其它地市經驗進行定期研究、形成案例,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演練。
預警機制中,尤其要注重打破常態情形下“單兵種”的事故處理作業程序,建立、訓練成“集團軍”處理程序。同時還要注意建立緊急狀態下的法律體系,以克服法律效力層次不一、社會責任機構各自為政的弊端或引發侵權事件。
3、信息聯動與快速反應機制
目前各供電公司對應急預案,大多表現在“技術層面”,即如何倒電、搶修,如何恢復送電,怎樣注意作業安全等,缺少“服務層面”的評估、判斷和具體應對措施,使供電企業對災害事故停電信息披露缺乏“系統性”,極易形成供電服務質量事故或演變成社會公共危機。
就目前市級供電公司而言,完全可以融合通訊、信息技術、數據庫、新聞媒體等信息傳輸手段,將相關信息在第一時間內呈現廣大客戶、社會公眾。
一是事先列出各種停電事件的情況描述、影響程度、評估依據、應對對策,形成規范的“作業指導書”和工作流程。應對對策中應包含交通保障、道路路徑,召回休班人員、增加服務和搶修力量,回應咨詢、信息披露、動態發布,安排救助(如危急場所臨時使用發電車)等項。二是由生產、營銷部門共同制訂“橋梁”語言,避免因專業化語言傳播,給客戶帶來的信息失真和不解。三是平時備足標準、簡潔明了的信息披露“通稿”,內容包含5W因素,即發生了什么程度停電,何時、何地、何因發生,影響及正在采取的對策如何?有條件的單位還應備好適當的聲像資料,以保證在第一時間內快速向公眾披露信息。四是預先梳理、編立信息通報網絡,在現有的信息披露固定欄目基礎上,增加:事中給重要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外商)打電話、發短信,事后上門道謙、通氣通報、公開道歉等。五是對應列出“統一指揮”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