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設備、新技術的大量應用,變電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傳統的繼電保護和遠動裝置被綜合自動化設備所取代,變電站無人值班、集中控制管理模式應運而生,為實現變電站運行維護管理創新、減人增效創造了條件。在變電站設備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過程中,管理磨合期的安全生產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出現疏漏就可能造成事故,下面介紹幾起變電站綜合自動化設備事故。
1 3起事故
1.1 事故1
2002-01-15,某局110 kV變電站一條35 kV線路遭雷擊,在該線路繼電保護啟動過程中,該變電站2號主變后備保護中母線充電保護同時動作,2號主變35 kV開關越級跳閘,造成35 kV母線失電。
該變電站為投運1年的綜合自動化變電站,2號主變采用微機型主變保護,主變設35 kV后備母線充電保護,在廠家提供的技術說明書中對該保護如是說明:該保護投退由軟壓板(控制字)和外部開入量共同控制,當母線充電運行時,可短時投入該保護,它是限時電流速斷保護,僅在手合操作時短時投入(開入量由開關把手位置信號引入)。據此,該局專業人員認為該保護僅在手合操作時短時投入,平時手合開關不操作,保護將處于閉鎖狀態,充電保護平時可以投入運行。而實際上,廠家已將保護裝置原理接線進行改進,由外部硬壓板代替外部開入量,即保護投退由軟件控制字和外部硬壓板一起控制,但未在說明書中將有關內容和原理圖修改,由于雙方沒有及時進行溝通,致使保護投運后長期開放,最終在區外故障時誤動。
1.2 事故2
2002-04-09,某局運行人員在110 kV變電站后臺遙控操作1號站用變壓器開關,實際卻將一10 kV線路開關分閘。
該110 kV綜合自動化變電站投運僅月余,根據設計要求,1,2號站用變壓器開關均為非遙控設備,但設備廠家技術人員在協助施工安裝、編制該變電站遙控數據庫時,誤將1,2號站用變壓器開關做成可遙控,且將遙控號置成與另兩條10 kV線路同號,在該變電站投產驗收過程中,均未發現此缺陷,導致變電站投運后運行人員誤分10 kV線路開關。
1.3 事故3
2002-07-09,某局110 kV集控站操作人員遙控分閘110 kV變電站一條35 kV出線,但實際卻誤分了另一條35 kV線路開關,造成該35 kV線路下游變電站失電。
2001年,為配合該35 kV變電站的投產,并考慮35 kV母線分段要求,該局對該110 kV變電站中兩條35 kV線間一、二次設備進行互換,并由該局人員會同綜合自動化廠家技術人員在變電站當地后臺對自動化信息庫進行修改,但未對調度端自動化主站系統中遙控庫相關信息進行改動,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2 暴露的問題
上述3起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暴露出的共性問題有:
(1) 事故均發生在新建(改建)的采用綜合自動化系統的變電站,事故原因均系綜合自動化設備本身存在缺陷,且未在設計、施工、安裝、驗收過程中及時發現,在運行中引發事故。
(2) 施工、運行和檢修人員,甚至專業管理人員對綜合自動化新設備、新技術不熟悉,性能沒有熟練掌握,人員素質跟不上技術發展的要求。近幾年電力行業快速發展,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對員工的技術要求隨之提高,而由于建設、改造工作任務繁多,培訓工作跟不上,造成人員對設備不熟悉,即使存在隱患,也不能及時發現,給安全生產埋下了隱患。
(3) 綜合自動化設備投產安裝時,設備廠家技術人員往往協助參與調試,一些如數據庫等核心技術的修改更是依賴于廠家技術人員,使部分職工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
(4) 在綜合自動化設備廣泛應用的同時,相關的校驗規程沒有及時制訂,有關的管理規定沒有隨著設備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及時更新,其覆蓋面已不能完全指導現場安全作業。如現場施工人員仍普遍沿用老規程、廠家說明書進行調試,這些資料、規程的重點不突出,針對性不強;調度、運行、檢修各部門對綜合自動化設備管理的職責不明確,信息量的定期核對也沒有統一規范等。
(5) 集繼電保護和自動化于一體的綜合自動化技術人員大量缺乏。綜合自動化技術的大量應用,使以遠動信息傳送為主要功能的自動化向“四遙”(遙控、遙調、遙測、遙信)轉變,功能日趨完善。自動化信息的正確與否將會直接引發事故,且留下的隱患比較隱蔽,不易發現,它對設備安全運行的影響與繼電保護裝置已處于相同的地位。目前綜合自動化專業人員大多為原有的遠動專業人員,其意識還沒有提高到電網安全運行的相應高度。
3 相應對策
(1) 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開展綜合自動化專業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素質。邀請專業學校、設備廠家專業人員集中培訓授課,組織本單位, 現場經驗豐富的職工進行“傳、幫、帶”,同時通過案例教育,督促各級人員加強自身學習,建立相應考核激勵機制,增強學習自覺性,盡快熟悉和掌握綜合自動化設備性能和運行維護要求。
(2) 把好綜合自動化設備改造建設關。從設計、施工到試驗、驗收、運行,把好各個環節關。設計、施工人員重點做好對運行維護人員的設備交底,對變動部分及設備新功能,要有書面資料向運行單位交底,使其盡快熟悉設備性能;運行單位組織人員主動參與到施工調試過程中,使相關人員盡快把每一個壓板、指示燈、小開關等元件的作用搞清楚,不留死角。同時,盡早編制設備運行規程、典型操作票等管理制度,為設備投運和運行維護做好充分準備。
(3) 加強對自動化信息的管理。由于自動化信息量大,核對范圍廣,所以必須確保調度端、集控站、變電站后臺、設備現場每個點設備信息一致,特別要強調投產驗收的信息核對,由施工、運行人員與技術人員一起,逐項逐條核對,共同確認把關,防止遺漏和疏忽;在投運后,建立定期月報分析制度,確定系統可用率、控制(操作)成功率、遙測合格率等運行指標,對信息進行動態管理;對綜合自動化系統反映的缺陷,參照一、二次電氣設備缺陷管理辦法及時處理,并實行閉環管理。
(4) 規范綜合自動化工作的現場管理。對綜合自動化設備的檢修、缺陷處理等工作,嚴格工作票制度的執行,嚴格工作許可、驗收制度,涉及系統內部的工作任務,做好詳細記錄備查。
(5) 規范對協助工作的設備廠家技術人員的現場管理。制訂相關制度,對有廠家技術人員參與的各類工作,除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要落實好現場安全措施,同時雙方簽訂有關安全協議,對重大、復雜、多方參加的工作,要求制訂經各方審核通過的書面工作方案,并嚴格實施。
(6) 綜合自動化系統軟件或數據庫的修改,均應通過技術論證,編寫修改說明,經主管領導審核批準實施,并安排一定時間的試運行,經驗收合格,出具技術報告后才能正式應用。
(7) 做好綜合自動化工程施工、投產、試驗、驗收有關臺帳資料的整理與保存,為隨后設備的安全運行積累翔實的原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