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超前的意識、展望的眼光,對21世紀安全管理科學的發展進行暢想和描述。其中論及安全原理、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模式等問題。
[關鍵詞]安全管理 安全原理 安全立法 管理模式
1 引 言
21世紀將是一個充滿希望與光明的時代,同時也是經濟與文化矛盾、環境與技術沖突、人類與自然牽制的時代。由此,不僅人類文明史要揭開一個新的千年,更應引起人類關注的是,如果我們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紀將會是災害、事故、環境公害更為惡化的時期。其實,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中,我們已深切地體驗到這一點: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危害、重大事故與災害頻發......。還應認識到的是,現實以極大的勢力維護著很多與之不協調的音符和背景:人類的科學素養不盡人意;地區或國家間的技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不顧代價高速發展經濟在很長段時期將仍是人們的主導追求;企業經營人員的短視與只顧眼前利益的行為盛行;....。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仍是21世紀人類社會活動的主旋律。顯然,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災都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另一方面,21世紀將是高技術不斷涌現,信息化、數字化生產與生存的方式將會得予普及的時代。新技術、高技術首先將給人們帶來的是發展與進步、效率與效益、舒適與享受,但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技術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與災難。
面對上述的現實與背景,正視未來的挑戰和憂患,為了21世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創造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安全的生產方式和康樂幸福的生活方式。為此,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視發展安全科學技術,有效預防各種意外事故和災難。
安全管理作為預防事故三大對策之一,將為21世紀人類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發揮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實踐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與對策進步,需要安全理論作為基礎,需要有戰略和方向的指導。實現這一目標的出路,就是研究和認識安全的科學理論,揭示安全科學的規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學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類安全活動的基本理論和策略,是安全科學以及安全管理科學發展的基石,是人類預防事故的重要理論核心。21世紀,人們將不斷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學原理。
1.安全哲學原理。即從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總結安全的哲學理論和原則。我們已經知道:古代人的安全哲學是宿命論的安全認識論,被動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論;近代人有了經驗論的安全認識論,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論;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現代人類進入了系統論的安全認識論階段,從而在方法論上能夠推行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的綜合型對策。21世紀,未來的人類安全哲學必然朝著本質論和超前預防型的安全哲學進發。有了正確的安全哲學思想的指導,未來人類現代生產與生活的安全才能獲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統論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統論原理、安全控制論原理、安全信息論原理、安全協同學、事故突變論等安全系統結構、機制、規律和優化。不僅研究清楚事故系統的規律,更要探討各種技術安全系統的規律、特點和控制。認識事故系統,對指導我們從控制事故來保障人類的安全具有實際的意義,這種認識帶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滯后的,而從安全系統的角度出發,則具有超前和預防的意義,因此,從建設安全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安全原理更為理性,更符合科學性原則。
3.安全經濟學原理。闡述清楚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安全與效率的關系。研究事故損失的規律與評價技術,安全的效益理論和投入產出規律;研究與事故相關的非價值因素的價值化技術。研究不同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時期,事故保險(傷亡保險、財產保險、意外事故保險等)的運行機制及其與事故預防,實現本質安全的關系和動作機制等。
4.安全管理學原理。研究從法理出發的安全法學原理、安全監察與監督的原理;論證清楚安全組織學原理、人員優化的原理;闡明合理的安全投資保障機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機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體系等基本的理論。
5.安全工程技術與衛生工程技術原理。針對不同的行業和生產工藝與技術,研究相適應的安全工程技術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機電安全原理等,以及衛生工程技術原理,如防塵原理、防毒原理、輻射防護原理等。
同時,在20世紀尚未完善的風險控制理論、安全自組織理論、大安全科學理論、安全文化理論等將在21世紀得到高度重視和發展。
有了豐富而充實的安全理論,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人類實現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變自身對事故的認識和態度,才能使今天人們安全生產和生活的必然王國走向未來人類安全生存與發展的自由王國。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從中世紀起,人類生產從畜牧農耕業向使用機械工具的礦業轉移,從此開始發生人為事故。隨著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技術規模和速度不斷擴大,礦山塌翻、瓦斯爆炸、鍋爐爆炸、機械傷害等工業事故不斷惡化。在早先安全技術比較落后的狀況下,人們想到的是從立法的角度來控制日益嚴重的工業事故。
人類最早的勞動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紀德國政府頒布的《礦工保護法》,1802年英國政府制訂的最初工廠法"保護學徒的身心健康法"。這些法規都是為勞動保護而設,制定了學徒的勞動時間,礦工的勞動保護,工廠的室溫、照明、通風換氣等工業衛生標準。針對世界范圍的安全立法,人類進入20世紀才邁出了步伐,這就是1919年第一屆國際勞工大會制定的有關工時、婦女、兒童勞動保護的一系列國際公約。中國最早的勞動安全相關法規,要數1922年5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勞動大會,提出了《勞動法大綱》,其主要內容是要求資本家合理地規定工時、工資及勞動保護等。英國、德國、美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是勞動安全立法最早和最為完善的國度。除此,很多國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紀,包括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1915年才正式實施《工廠法》,比英國晚了近百年。
未來的21世紀,人類的安全立法必將體現出如下趨勢和特點:
1.安全法規從孤立走向整體,從分散發展為體系;
2.安全立法的任務突出預防,體現出超前性和預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標體系更趨明確。立法的目標不但包含防止生產過程的人員死傷,還包括避免勞動過程的的危害(職業病)以及財產損失、信譽的毀壞。
4.安全立法的層次體系更為全面。國際通用安全法規(ISO標準、ILO法規等)、各國的國家安全法規、世界范圍及本國的行業安全法規(石油、核工業等)、地區安全法規(歐盟、亞太等)等,得到全面的發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體系更為合理。建議性法規,如ISO國際標準;強制性法規,一般各國制定的國內安全法規都屬此類;承擔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規,如法律、技術標準、行政法規、管理規章等,各守其責,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紀,我國的《職業安全法》、《職業病防治法》、《重大工業事故控制法》、《減災法》、《公共場所意外事故預防法》、《家庭事故預防法》等安全法規和條例將會不斷得以頒布和實施。
4管理方法-事故預防對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種技術。安全管理的方法得當,是保證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從管理對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發展到現代的隱患管理。早期,人們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顯然僅僅圍繞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強化了隱患的控制,消除危險,事故的預防才高效,因此,60年代發展起來的安全系統工程強調了系統的危險控制,揭示了隱患管理的機理。21世紀,隱患管理將得到推行和普及。
從管理過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進展到60年代強化超前和預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統工程為標志)。隨著安全管理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安全管理是人類預防事故三大對策之一,科學的管理要協調安全系統中的人-機-環諸因素,管理不僅是技術的一種補充,更是對生產人員、生產技術和生產過程的控制與協調。21世紀,要落實這種認識和過程。
從管理理論的角度:從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論基礎上的管理,發展到現代的科學管理。30年代美國著名的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則,事故致因理論的研究為近代工業安全作出了非凡貢獻。到了世紀后期,現代的安全管理理論有了全面的發展,如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行為科學、安全法學、安全經濟學、風險分析與安全評價等。21世紀,安全管理科學園地將更是百花爭妍。
從管理技法的角度:從傳統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以及常規的監督檢查,發展到現代的法治手段、科學手段和文化手段;從基本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發展到以人為本、科學管理的技巧與方法。21世紀,安全管理系統工程、安全評價、風險管理、預期型管理、目標管理、無隱患管理、行為抽樣技術、重大危險源評估與監控等現代安全管理方法,將會大顯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將成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術。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斷探索的命題
我國安全管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勞動保護管理體系;70年代在勞動保護管理體系下,強調了事故管理系統;80年代出現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和安全生產管理模式;進入90年代,現代安全科學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逐步發展和完善。顯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生產技術、經濟體制和安全理論指導下,表現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紀將是安全科學管理得以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斷加強的時代。現代安全管理將逐步實現:變傳統的縱向單因素安全管理為現代的橫向綜合安全管理;變事故管理為現代的事件分析與隱患管理(變事后型為預防型);變被動的安全管理對象為現代的安全管理動力;變靜態安全管理為現代的安全動態管理;變過去只顧生產效益的安全輔助管理為現代的效益、環境、安全與衛生的綜合效果的管理;變被動、輔助、滯后的安全管理程式為現代主動、本質、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變外迫型安全指標管理為內激型的安全目標管理(變次要因素為核心事業)。
21世紀,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將得到的發展和完善:
1.企業HSE管理模式。建立企業健康、安全與環境三結合的管理體系,其目標是強化企業管理者對健康、安全與環境的管理意識、激勵企業員工對健康、安全與環境的工作熱情,最終改進企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的效能,實現人類社會和企業的綜合效益。
2.企業ISO18000管理體系(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OHSMS)。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統一規范下的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這是國際標準一體化的重要體現,是隨著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國逐步得到認可和成功的背景下,國際社會重視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目標。這一體系的推行,將影響和改善人類社會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和水平。
3.企業"綜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機制"。在企業,無論是人身傷亡事故,還是財產損失事故;無論是交通事故,還是生產事故,甚或火災或治安案件,都對人類造成危害和損害。這些人們不期望的現象,無論從根源、過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律,人類對其進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對策和手段。因此,把企業的生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環保等專業,進行綜合管
[關鍵詞]安全管理 安全原理 安全立法 管理模式
1 引 言
21世紀將是一個充滿希望與光明的時代,同時也是經濟與文化矛盾、環境與技術沖突、人類與自然牽制的時代。由此,不僅人類文明史要揭開一個新的千年,更應引起人類關注的是,如果我們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紀將會是災害、事故、環境公害更為惡化的時期。其實,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中,我們已深切地體驗到這一點: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危害、重大事故與災害頻發......。還應認識到的是,現實以極大的勢力維護著很多與之不協調的音符和背景:人類的科學素養不盡人意;地區或國家間的技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不顧代價高速發展經濟在很長段時期將仍是人們的主導追求;企業經營人員的短視與只顧眼前利益的行為盛行;....。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仍是21世紀人類社會活動的主旋律。顯然,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災都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另一方面,21世紀將是高技術不斷涌現,信息化、數字化生產與生存的方式將會得予普及的時代。新技術、高技術首先將給人們帶來的是發展與進步、效率與效益、舒適與享受,但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技術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與災難。
面對上述的現實與背景,正視未來的挑戰和憂患,為了21世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創造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安全的生產方式和康樂幸福的生活方式。為此,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視發展安全科學技術,有效預防各種意外事故和災難。
安全管理作為預防事故三大對策之一,將為21世紀人類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發揮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實踐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與對策進步,需要安全理論作為基礎,需要有戰略和方向的指導。實現這一目標的出路,就是研究和認識安全的科學理論,揭示安全科學的規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學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類安全活動的基本理論和策略,是安全科學以及安全管理科學發展的基石,是人類預防事故的重要理論核心。21世紀,人們將不斷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學原理。
1.安全哲學原理。即從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總結安全的哲學理論和原則。我們已經知道:古代人的安全哲學是宿命論的安全認識論,被動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論;近代人有了經驗論的安全認識論,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論;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現代人類進入了系統論的安全認識論階段,從而在方法論上能夠推行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的綜合型對策。21世紀,未來的人類安全哲學必然朝著本質論和超前預防型的安全哲學進發。有了正確的安全哲學思想的指導,未來人類現代生產與生活的安全才能獲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統論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統論原理、安全控制論原理、安全信息論原理、安全協同學、事故突變論等安全系統結構、機制、規律和優化。不僅研究清楚事故系統的規律,更要探討各種技術安全系統的規律、特點和控制。認識事故系統,對指導我們從控制事故來保障人類的安全具有實際的意義,這種認識帶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滯后的,而從安全系統的角度出發,則具有超前和預防的意義,因此,從建設安全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安全原理更為理性,更符合科學性原則。
3.安全經濟學原理。闡述清楚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安全與效率的關系。研究事故損失的規律與評價技術,安全的效益理論和投入產出規律;研究與事故相關的非價值因素的價值化技術。研究不同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時期,事故保險(傷亡保險、財產保險、意外事故保險等)的運行機制及其與事故預防,實現本質安全的關系和動作機制等。
4.安全管理學原理。研究從法理出發的安全法學原理、安全監察與監督的原理;論證清楚安全組織學原理、人員優化的原理;闡明合理的安全投資保障機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機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體系等基本的理論。
5.安全工程技術與衛生工程技術原理。針對不同的行業和生產工藝與技術,研究相適應的安全工程技術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機電安全原理等,以及衛生工程技術原理,如防塵原理、防毒原理、輻射防護原理等。
同時,在20世紀尚未完善的風險控制理論、安全自組織理論、大安全科學理論、安全文化理論等將在21世紀得到高度重視和發展。
有了豐富而充實的安全理論,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人類實現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變自身對事故的認識和態度,才能使今天人們安全生產和生活的必然王國走向未來人類安全生存與發展的自由王國。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從中世紀起,人類生產從畜牧農耕業向使用機械工具的礦業轉移,從此開始發生人為事故。隨著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技術規模和速度不斷擴大,礦山塌翻、瓦斯爆炸、鍋爐爆炸、機械傷害等工業事故不斷惡化。在早先安全技術比較落后的狀況下,人們想到的是從立法的角度來控制日益嚴重的工業事故。
人類最早的勞動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紀德國政府頒布的《礦工保護法》,1802年英國政府制訂的最初工廠法"保護學徒的身心健康法"。這些法規都是為勞動保護而設,制定了學徒的勞動時間,礦工的勞動保護,工廠的室溫、照明、通風換氣等工業衛生標準。針對世界范圍的安全立法,人類進入20世紀才邁出了步伐,這就是1919年第一屆國際勞工大會制定的有關工時、婦女、兒童勞動保護的一系列國際公約。中國最早的勞動安全相關法規,要數1922年5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勞動大會,提出了《勞動法大綱》,其主要內容是要求資本家合理地規定工時、工資及勞動保護等。英國、德國、美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是勞動安全立法最早和最為完善的國度。除此,很多國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紀,包括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1915年才正式實施《工廠法》,比英國晚了近百年。
未來的21世紀,人類的安全立法必將體現出如下趨勢和特點:
1.安全法規從孤立走向整體,從分散發展為體系;
2.安全立法的任務突出預防,體現出超前性和預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標體系更趨明確。立法的目標不但包含防止生產過程的人員死傷,還包括避免勞動過程的的危害(職業病)以及財產損失、信譽的毀壞。
4.安全立法的層次體系更為全面。國際通用安全法規(ISO標準、ILO法規等)、各國的國家安全法規、世界范圍及本國的行業安全法規(石油、核工業等)、地區安全法規(歐盟、亞太等)等,得到全面的發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體系更為合理。建議性法規,如ISO國際標準;強制性法規,一般各國制定的國內安全法規都屬此類;承擔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規,如法律、技術標準、行政法規、管理規章等,各守其責,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紀,我國的《職業安全法》、《職業病防治法》、《重大工業事故控制法》、《減災法》、《公共場所意外事故預防法》、《家庭事故預防法》等安全法規和條例將會不斷得以頒布和實施。
4管理方法-事故預防對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種技術。安全管理的方法得當,是保證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從管理對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發展到現代的隱患管理。早期,人們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顯然僅僅圍繞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強化了隱患的控制,消除危險,事故的預防才高效,因此,60年代發展起來的安全系統工程強調了系統的危險控制,揭示了隱患管理的機理。21世紀,隱患管理將得到推行和普及。
從管理過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進展到60年代強化超前和預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統工程為標志)。隨著安全管理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安全管理是人類預防事故三大對策之一,科學的管理要協調安全系統中的人-機-環諸因素,管理不僅是技術的一種補充,更是對生產人員、生產技術和生產過程的控制與協調。21世紀,要落實這種認識和過程。
從管理理論的角度:從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論基礎上的管理,發展到現代的科學管理。30年代美國著名的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則,事故致因理論的研究為近代工業安全作出了非凡貢獻。到了世紀后期,現代的安全管理理論有了全面的發展,如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行為科學、安全法學、安全經濟學、風險分析與安全評價等。21世紀,安全管理科學園地將更是百花爭妍。
從管理技法的角度:從傳統的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以及常規的監督檢查,發展到現代的法治手段、科學手段和文化手段;從基本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發展到以人為本、科學管理的技巧與方法。21世紀,安全管理系統工程、安全評價、風險管理、預期型管理、目標管理、無隱患管理、行為抽樣技術、重大危險源評估與監控等現代安全管理方法,將會大顯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將成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術。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斷探索的命題
我國安全管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勞動保護管理體系;70年代在勞動保護管理體系下,強調了事故管理系統;80年代出現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和安全生產管理模式;進入90年代,現代安全科學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逐步發展和完善。顯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生產技術、經濟體制和安全理論指導下,表現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紀將是安全科學管理得以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斷加強的時代。現代安全管理將逐步實現:變傳統的縱向單因素安全管理為現代的橫向綜合安全管理;變事故管理為現代的事件分析與隱患管理(變事后型為預防型);變被動的安全管理對象為現代的安全管理動力;變靜態安全管理為現代的安全動態管理;變過去只顧生產效益的安全輔助管理為現代的效益、環境、安全與衛生的綜合效果的管理;變被動、輔助、滯后的安全管理程式為現代主動、本質、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變外迫型安全指標管理為內激型的安全目標管理(變次要因素為核心事業)。
21世紀,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將得到的發展和完善:
1.企業HSE管理模式。建立企業健康、安全與環境三結合的管理體系,其目標是強化企業管理者對健康、安全與環境的管理意識、激勵企業員工對健康、安全與環境的工作熱情,最終改進企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的效能,實現人類社會和企業的綜合效益。
2.企業ISO18000管理體系(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OHSMS)。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統一規范下的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這是國際標準一體化的重要體現,是隨著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國逐步得到認可和成功的背景下,國際社會重視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目標。這一體系的推行,將影響和改善人類社會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和水平。
3.企業"綜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機制"。在企業,無論是人身傷亡事故,還是財產損失事故;無論是交通事故,還是生產事故,甚或火災或治安案件,都對人類造成危害和損害。這些人們不期望的現象,無論從根源、過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律,人類對其進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對策和手段。因此,把企業的生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環保等專業,進行綜合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