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施工單位在框架填充墻拉結筋的施工中采用后植法施工,即將拉結筋用化學錨固劑植入框架柱中,方法是:在混凝土柱上打孔——注入錨固劑——將拉結筋插入孔內。從表面看施工方法既保證了拉結筋的準確位置,又方便了施工,是一種理想的施工方法,但是我們冷靜地思考后會發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抗震設計規范中規定填充墻的拉結筋應從框架混凝土柱“預留”出,一些標準圖集中標注的拉結筋是從混凝土柱、墻中預埋出,其目的就是要確保拉結筋與柱的可靠拉結。平常情況下,拉結筋在整個結構體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像框架柱、梁受力筋那么明顯、主動,但當地震出現時,它對填充墻的案例性就將直至至關重要作用,純然是一受力筋,因此這種植筋方法一定要有成熟的設計依據、可靠的錨固材料、完善的施工措施做保證。
2、目前使用的一些化學錨固劑主要是環氧樹脂一類,其脆性較強,當其受外力撓動后易變酥,大大降低它與混凝土及鋼筋的粘結力。由此不難設想,當地震出現時,填充墻受到地震波的作用,拉結筋要承受垂直它的平面內剪切力的往復作用,錨固劑受到撓動而變酥,不可能再保證拉結筋與混凝土柱的可靠連接,也就無法滿足承受拉力的要求。
3、化學錨固劑畢竟是一種化學固結劑,它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即隨著時間變化,它的一些化學性能發生變化,而不像混凝土那樣有著永久的穩定性。我們知道一般建筑的使用壽命在50年-70年或更長,如果施工中,我們只是通過拉拔試驗法到拉力值的要求,就肯定它能滿足設計要求和案例保證,那么建筑工程在使用幾十年后隨著化學錨固劑的變化,它還能保證拉結筋達到案例要求?顯然是不能肯定的。
我們知道,化學錨固劑在我們建筑工程中確實留下了它的身影,如混凝土構件加固植筋、隧道坑壁插筋等。但不難看出這些錨固劑的運用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只是受力構件施工中的一種起非永久性作用的輔助施工措施,在構件中并不起主導受力作用,與填充墻拉結筋充當的角色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