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傾向性理論簡介及評價
一些科學家通過對大量事故案例研究,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有少部分這樣的人,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出事故次數比其他人多得多。因此,有的心理學家提出一種稱為事故傾向性(accidentproneness)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事故與人的個性有關。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個性特征(personalitytrait),因而比其他人更易發生事故。換句話說,即這些人具有“事故傾向性”。有事故傾向性的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容易出事故。由于有事故傾向性的人是少數人,所以事故通常主要發生在少數人身上。所以,只要通過合適的心理測量,就可以發現具有這種個性特征的人,把他們調離有危險的工種,安排在事故發生概率極小的崗位,就可以大大降低事事故率。
然而,根據這種理論,有些學者曾嘗試用心理測量的方法,去區分“易出事故者”和“不易出事故者”的個性差異,但到目前還沒有找到很好的辦法。雖然通過研究認為易出事者具有下列特征:如反抗和攻擊性、輕率、敵對、不守時間等,但卻未能找到足以說明與易出事故有關的單一的個性維度。例如鐵爾曼(W.A.Tillman)等通過調查得出易出事故者的精神面貌,指出易出事故者是有明顯的攻擊性,有厭惡社交的傾向,多是青年等。但未能找出“易出事故者”與其他人有什么明顯差異的個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將事故傾向性作為重要的個體差異因素,因而得出暴露于危險環境中,事故必然增加的結論。
顯然,把事故原因完全歸咎于作業者,而忽視工作環境是不正確的。事故傾向性理論假設,在研究期間,在同一工作條件工人中,每個人都有相同的事故概率。若有少數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事故次數,那么說明這少部分人有事故傾向性。如果假設一個有100名工人的工廠,一年共發生了50件事故,那么發生事故的工人肯定不會超過總人數的50%。若假設是50人發生事故,那么每人每年有一次事故,恐怕未必有事故傾向性。若發生在25名工人身上,那么每人每年二次事故。按照事故傾向性理論,發生事故的50人或25人,必然是有事故傾向性了。其實,一年發生一兩次事故,完全不能排除偶然因素或機器設備缺陷或環境的不良影響。從而說明,這種統計方法的本身隱藏著潛在的錯誤。
美國心理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更進一步說明這點。他們分析了大約30萬人的駕駛事故記錄,發現其中不到4%的人,在六年中,事故記錄卻達事故總數的36%。這似乎支持事故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的理論。按照這種理論,如能設法使這4%的人駕駛不出事故,那么事故率將減少三分之一。但是,若把同樣的統計進行再分析,把這六年分為前三年和后三年,并對前后三年的事故記錄進行比較,則令人驚訝地發現,在后三年中,95%的事故發生在前三年被認為是安全的駕駛員身上。若依據事故傾向性理論,前三年的事故多發者由于某些更容易造成事故的個性特征,那么在后三年,他們應該占有大部分事故百分率。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從而說明過去的事故記錄并不能推斷一個人將來也容易發生事故。
還有研究表明,某些人在某些環境可能更容易發生事故,若換個環境則不一定容易出事故,在某一工種容易發生事故,在另一工種則不一定是這樣,因此事故傾向性可能是指特定的環境而言,而非所有環境一般的傾向。
有些心理學家,如里森(J.T.Reason)認為,與其承認事故傾向性存在,不如歸因于個性影響與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年齡、經驗、暴露的危險以及其他多元因素,對一個個體在某一段時間比其他人更容易發生事故的影響,可能更大于事故傾向性。里森認為,事故傾向性是比原先想象的復雜得多的表象,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人所暴露的危險的類型。所以事故傾向性如果存在的話,可能不單單是人的失誤,而主要是人-機-環系統的失誤。
(二)性格測試
應用心理測驗的方法研究“易出事故者”的心理素質,是事故傾向理論的重要研究內容,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性格測驗,最常用的是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問卷和Y—G性格測驗。
1.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問卷測試法
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問卷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卡特爾教授編制的,其所測量的16種人格因素為:
因素A:樂群性
低分數特征(以下簡稱“低”):緘默、孤獨、冷漠。
高分數特征(以下簡稱“高”):外向、熱情、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