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隨著安全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的出現,使安全管理的原理、內容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安全管理的主要內容是為貫徹執行國家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確保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組織措施。安全管理的任務是發現、分析和消除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危險,防止發生事故和職業病,避免各種損失,保障員工的安全健康,從而推動企業生產的順利發展。
安全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管理原理是從管理的共性出發,對安全管理工作的實質內容進行科學的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管理規律。安全管理原則也稱為二級安全管理原理,是在安全管理原理的基礎上,指導安全管理活動的通用規則。一般來說,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性;原則更具體,對行動更具有指導性。
安全管理原理包括系統原理、人本原理、預防原理和強制原理。
一、系統原理
?。ㄒ唬┫到y原理的含義
系統原理是現代管理學的一個最基本原理,是指人們在管理工作中,運用系統論的觀點、理論和方法,對管理活動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達到管理的優化目標,即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來認識和處理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系統是由相互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部分組合的,具有特定功能并處于一定環境中的有機整體。任何管理對象都可以看作一個系統,系統可以分為若干個子系統,子系統可以分為若干個要素,即系統是由要素組成的。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管理系統具有六個特征,即集合性、相關性、目的性、整體性、層次性和適應性。
安全生產管理系統是生產管理的一個子系統,它包括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安全防護設備與設施、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安全生產操作規范和規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等。安全貫穿生產活動的方方面面,安全生產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體人員的管理。
(二)系統原理的基本原則
1.整分合原則
高效的現代安全管理必須在整體規劃下明確分工,在分工基礎上有效的綜合,這就是整分合原則。
整體規劃就是在對系統進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把握系統的全貌及其運動規律,確定整體目標,制定規劃與計劃及各種具體規范。明確分工就是確定系統的構成,明確各個局部的功能,把整體的目標分解,確定各個局部的目標以及相應的責、權、利,使各局部都明確自己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為實現最佳的整體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有效綜合就是對各個局部必須進行強有力的組織管理,在各縱向分工之間建立起緊密的橫向聯系,使各個局部協調配合,綜合平衡地發展,從而保證最佳整體效應的圓滿實現。
整體把握、科學分解、組織綜合是整分合原則的主要含義。運用整分合原則,要求企業管理者在制定整體目標和宏觀決策時,必須將安全生產納入其中,資金、人員和體系都必須將安全生產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考慮。
2.反饋原則
反饋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控制過程中對控制機構的反作用。反饋普遍存在于各種系統之中,也是管理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管理系統達到預期目標的主要條件。由于負反饋是抵消外界因素的干擾,維持系統的穩定性,因此,為了使系統做合乎目的的運動,一般均采用負反饋。
成功的高效安全管理,離不開靈活、準確、快速的反饋。企業生產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所以必須及時捕獲、反饋各種安全生產信息,及時采取行動。
3.封閉原則
任何一個管理系統的管理手段、管理過程等必須構成一個連續封閉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這就是封閉原則。
封閉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過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環節相對獨立,各行其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然而又互相銜接,互相制約,并且首尾相連,形成一條封閉的管理鏈。對于企業管理,管理系統的組織結構體系必須是封閉的,管理法規的建立和實施也必須封閉。
在企業安全生產中,各管理機構之間、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間,必須具有緊密的聯系,形成相互制約的回路,才能有效。
4.動態相關性原則
構成系統的各個要素是運動和發展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這就是動態相關性原則。
該原則是指任何企業管理系統的正常運轉,不僅要受到系統本身條件的限制和制約,還要受到其他有關系統的影響和制約,并隨著時間、地點以及人們的不同努力程度而發生變化。企業管理系統內部各部分的動態相關性是管理系統向前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必須掌握個管理對象要素之間的動態相關特征,充分利用相關因素的作用。
二、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的含義
在管理活動中必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體現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為本有兩層含義,其一是一切管理活動都是以人為本展開的,人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管理層面上。離開人,就無所謂管理。其二是管理活動中,作為管理對象的諸要素和管理系統各環節(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運作、推動和實施。因此,應該根據人的思想和行為規律,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人的內在潛力。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則
1.能級原則
一個穩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統必須是由若干分別具有不同能級的不同層次有規律地組合而成的,這就是能級原則。
現代管理認為,單位和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順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級。能級原則確定了系統建立組織結構和安排使用人才的原則。穩定的管理能級結構一般分為四個層次,即經營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操作層。四個層次能級不同,使命各異,必須劃分清楚,不可混淆。
在運用能級原則時應該所到三點:一是能級的確定必須保證管理結構具有最大的穩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備必須對應,根據單位和個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使人盡其才,各盡所能;三是責、權、利應做到能級對等,在賦予責任的同時授予權力和給予利益,才能使其能量得到相應能級的發揮。
2.動力原則
推動管理活動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須有能夠激發人的工作能力的動力,這就是動力原則。
有三種基本動力,即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物質動力是以適當的物質利益刺激人的行為動機,精神動力是運用理想、信念、鼓勵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為動機,信息動力則通過信息的獲取與交流產生奮起直追或領先他人的動機。
動力原則的運用首先要注意綜合協調地運用三種動力,其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體動力與集體動力的辯正關系,第三要處理好暫時動力與持久動力之間的關系,最后則應掌握好各種刺激量的閾值。只有這樣,管理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3.激勵原則
激勵原則是以科學的手段激發人的內在潛力,使其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管理中的激勵就是利用某種外部誘因的刺激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人發揮其積極性的動力來源于內在動力、外部壓力和工作吸引力。內在動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奮斗精神,外部壓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種力量,工作吸引力指那些能夠使人產生興趣和愛好的某種力量。運用激勵原則,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規律的各種有效的激勵措施個手段,并且要因人而異,科學合理地采用各種激勵方法和激勵強度,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人的內在潛力。
三、預防原理
(一)預防原理的含義
安全管理工作應當以預防為主,即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減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出現,從而使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這就是預防原理。
預防和善后是安全管理的兩種工作方法。預防是在有可能發生意外人身傷害或健康損害的場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傷害的發生。善后是針對事故發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進行的處理工作。顯然,預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動的、積極的,是安全管理應該采取的主要方法。
安全管理以預防為主,其基本出發點源自生產過程中的事故是能夠預防的觀點。除了自然災害以外,凡是由于人類自身的活動而造成的危害,總有其產生的因果關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對策,原則上說能夠預防事故的發生。由于預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確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生產系統一般都是較復雜的系統,事故的發生既有物的方面的原因,又有人的方面的原因,事先很難估計充分。有時,重點預防的問題沒有發生,但未被重視的問題卻釀成大禍。為了使預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視經驗的積累,對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進行統計分析,從中發現規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學的安全分析、評價技術,對生產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準確的判斷,從而實施有效的對策,預防事故的發生。
(二)預防原理的原則
1.偶然損失原則
事故發生的后果(人員傷亡、健康損害、物質損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隨機的,是難以預測的。反復發生的同類事故,并不一定產生相同的后果,這就是事故損失的偶然性。
對于人身事故,美國學者海因里希(Heinrich)根據調查統計結果,得出了重傷(包括死亡)、輕傷和無傷害事件發生的概率之比為1:29:300,稱為海因里希法則。也有的事故發生沒有造成任何損失,這種事故被稱為險肇事故。但若再次發生完全類似的事故,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只能由偶然性決定而無法預測。
根據事故損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損失原則:無論事故是否造成損失,為了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唯一的辦法是防止事故再次發生。這個原則強調,在安全管理實踐中,一定要重視各類事故,包括險肇事故,只有連險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
2.因果關系原則
因果關系是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事物是另一事物發生的原因的關系。事故是許多因素互為因果連續發生的最終結果。一個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結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事故的因果關系決定了事故發生的必然性,只是時間或遲或早而已,這就是因果關系原則。
掌握事故的因果關系,砍斷事故因素的環鏈,就消除了事故發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發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著規律性。必然性來自于因果關系,深入調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關系,就可以發現事故發生的客觀規律,從而為防止事故發生提供依據。
從事故的因果關系中認識必然性,發現事故發生的規律性,變不安全條件為安全條件,把事故消滅在早期起因階段,這就是因果關系原則的應用。
3.3E原則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技術原因、教育原因、身體和態度的原因、管理的原因等四個方面。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種防止對策,即工程技術(Engineering)對策、教育(Education)對策和法制(Enforcement)對策,即所謂3E原則。
技術對策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消除生產設施設備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業環境條件,完善防護與報警裝置,實現生產條件的安全和衛生。教育對策是提供各種層次的、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教育和訓練,使職工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產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法制對策是利用法律、規程、標準以及規章制度等必要的強制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達到消除不重視安全、違章作業等現象的目的。
4.本質安全化原則
本質安全化原則來源于本質安全化理論,是指從一開始和從本質上實現安全化,就可以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達到預防事故發生的目的。所謂本質上實現安全化指的是設備、設施或技術工藝含有內在的能夠從根本上防止發生事故的功能。
本質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預防原理的根本體現,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實際上目前還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堅持這一原則。本質安全化的含義也不僅局限于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化,而應擴展到諸如新建工程項目,交通運輸,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甚至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中。
四、強制原理
(一)強制原理的含義
采取強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動,使個人的活動、行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約束,從而實現有效的安全管理,這就是強制原理。一般來說,管理均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管理是管理者對被管理者施加作用和影響,并要求被管理者服從其意志,滿足其要求,完成其規定的任務。不強制便不能有效地抑制被管理者的無拘個性,將其調動到符合整體管理利益和目的的軌道上來。
安全管理需要強制性是由事故損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險”心理以及事故損失的不可挽回性所決定的。安全強制性管理的實現,離不開嚴格合理的法律、法規、標準和各級規章制度,這些法規、制度構成了安全行為的規范。同時,還要有強有力的管理和監督體系,以保證被管理者始終按照行為規范進行活動,一旦其行為超出規范的約束,就要有嚴厲的懲處措施。
(二)強制原理的原則
1.安全第一原則
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進行生產和其他活動的時候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當生產和其他工作與安全發生矛盾時,要以安全為主,生產和其他工作要服從安全,這就是安全第一原則。
安全第一原則可以說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安全生產方針的重要內容。貫徹安全第一原則,就是要求一切經濟部門和生產企業的領導者要高度重視安全,把安全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要把保證安全作為完成各項任務、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條件。在計劃、布置、實施各項工作時首先想到安全,預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該原則強調,必須把安全生產作為衡量企業工作好壞的一項基本內容,作為一項有“否決權”的指標,不安全不準進行生產。
2.監督原則
為了促使各級生產管理部門嚴格執行安全法律、法規、標準和規章制度,保護職工的安全與健康,實現安全生產,必須授權專門的部門和人員行使監督、檢查和懲罰的職責,以揭露安全工作中的問題,督促問題的解決,追究和懲戒違章失職行為,這就是安全管理的監督原則。
安全管理帶有較多的強制性,只要求執行系統自動貫徹實施安全法規,而缺乏強有力的監督系統去監督執行,則法規的強制威力是難以發揮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國家與企業、企業經營者與職工之間的利益差別,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有所體現。它表現為生產與安全、效益與安全、局部效益與社會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企業經營者往往容易片面追求質量、利潤、產量等,而忽視職工的安全與健康。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設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配備合格的監督人員,賦予必要的強制權力,以保證其履行監督職責,保證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