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的好壞,主要表現在工傷事故的頻繁發生,它嚴重影響著企業經濟效益、社會信譽及企業發展和生存,其原因:一是安全生產基礎非常脆弱,特別是一些工程項目承包的項目部安全生產責任制沒有落實到位、管理混亂、有章不循,對安全生產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到位;二是對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與黨十六大提出的“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對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重視不夠,抓而不嚴,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工作不到位;三是企業對基層安全生產的管理和檢查工作沒落實。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安全生產關系群眾生命,要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切實抓好”。總書記如此重視安全生產工作,關心群眾的生命,就強調說明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認真執行“安全第一”的方針政策。
就安全理念與安全工作淺談幾點:
一、安全管理理念
企業要發展,要得到社會上的公認,提出的口號是“質量是生命,管理是效益”。但是,近年來由于全社會對安全“以人為本”的認識理念大有新的認識,保護員工安全與健康,被受社會與人民關注,因此企業的安全管理應是首先考慮人。有一位國際著名的日本安全專家講安全管理理念:一是責任與良心的觀念;二是要把一切安全責任看作自己份內的事,盡力協助干好,千萬不要推委;三是要把下道工序當作自己的客人,處處為人他們設想和考慮。
在世界一些很發達國家的企業,把安全管理放在企業各項工作的首位。如英國BP公司投資建設廣東珠海PTA(精對苯二甲酸)項目,該公司講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投資,總是提出這樣一個口號:“每位BP員工無論身處何地,都有責任做好健康、安全、環保工作”。并且把良好的健康、安全和環保業績作為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這種觀念已經成為BP公司的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已成為一種信念,它自始至終貫穿在珠海PTA項目的施工安全管理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BP公司在PTA項目施工管理中制定了一套極其完整、嚴密的安全風險評估報告和應對措施。在項目開始動之前,他們都會根據每一項工程的特點分析每一個工地有哪些可能發生的事故,預測事故會導致何種危險,有何危害,如何加以預防,將采取哪些積極有效的應對辦法等,風險評估報告經專門人員審批后才允許正式施工。正是有這樣高的安全管理理念、嚴密的措施、科學的依據(風險評估報告),才能把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及早地消滅在施工之前。
50年代國家就提出了“安全第一”的方針, 年江澤民總書記在安全 又做出了“三項提示”,但是在一大部分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即把“企業效益”放在首位,把產品質量放在任何工作前面,尚未真正建立企業生產安全放在首位的安全管理理念,與國外、國內先進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二、安全管理重要性地位
江澤民總書記提出了“安全于泰山”。還在 提出過“質量如泰山”,兩句話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內在含意頗深。做為企業應把安全管理放在生產的什么地位,這是企業全面管理的一個重要觀念,企業應在安全管理、質量、效益上有個輕重觀念,順序的先后。有一位日本安全專家在長江三峽工程工作時說他們公司(日本前田公司)在安全管理重要性地位上強調,在“輕重”上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順序應先安全,后質量,再工期,最后是成本效益,否則,順序顛倒,就是本末倒置,當然“安全第一”必須見之于“投入”在內的行動,決不能只掛在口頭。
參考國外一些企業對安全管理的理念如:英國BP公司對安全管理不惜代價,在他們承攬的PTA項目施工中,BP公司先后舉行了50萬、100萬、200萬、400萬、600萬人,小時無安全事故的大型慶典活動,獎勵所有的施工人員,最多的一次發放安全獎金達400萬,這么高獎勵在國內是不可思議的。在如:英國BP公司總部代表在珠海PTA(精對苯二甲酸)項目檢查時,發現一施工工地的工人在焊接作業時,安全措施不到位,焊花飛濺,該總部代表立即要求全面整改,包括整個工地不同作業區的其他項目的施工單位都要全面停工,查找分析原因,數百名工人需要重新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全面停工時間長達13天。如果按從停工影響項目建設投產的時間算起,這次工期延長,BP公司損失高達1.2億元。BP公司不惜一切代價保證安全的做法,把生產安全放在這么高的地位在我們的企業中是不可思議的。發展市場經濟,一些企業認為,生產是硬指標,效益是頭等大事,安全是軟指標,該退而求其次,因而抓生產時瞪著眼不放松,在人、財、物上全心投入,毫不猶豫;而抓安全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有甚者,企業改制,先改掉安全部門,讓安全員下崗,安全生產經費一減再減,心存僥幸,只要不出事,能應付且應付。是的,效益確實是企業的生命線,沒有效益,企業就無法生存,職工也會面臨無業,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會減少。安全看起來投入多,產出少,但是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卻能保證職工身體的健康,它關系到人的生命,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會促進生產的發展,效益是隱形的、潛在的,也是無可估量的。
在今天,“以人為本”的社會中,安全生產抓不好,一切經營成果都會被葬送掉,珍惜自己和珍惜別人的生命,不再是一種文字游戲,而是法律給予生命的莊嚴承諾。
20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