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風險管理原理
1.風險管理的起源、定義與分類
風險管理起源于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大公司發生重大損失促使高層決策者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在隨后幾十年中,對企業的人員、財產和自然資源進行適當保護已形成了一門新的管理學科。這門學科在美國被稱為風險學科。在20世紀70年代,風險管理已從美國傳到加拿大和歐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風險管理開始引入我國,并日益受到重視,這必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
風險管理的定義,由于各國學者對風險管理的出發點、目的、手段和管理范圍等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各種學說也不同。綜合各種論述,根據多數比較一致的觀點,對風險管理可以定義為:風險管理是管理主體(可以指個人、公司、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科學的決策,采用合理的經濟和技術手段,對風險加以處置,以避免風險的發生或使損失減至最小。
對于風險管理的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標準劃分:
(1) 按風險管理主體,可分為個人(含家庭)、企業、事業單位、政府、公共機關等風險管理。
(2) 按風險事故發生的原因,可分為技術、意外事故、海損、地震、洪災、火災等風險管理。
(3) 按事故發生時受損失的形態不同,可分為財產、責任、人身、利潤等風險管理。
2. 風險管理的作用與程序
有效的風險管理,對于經濟單位乃至整個社會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對企業:風險管理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有利于維持企業生產經營的穩定;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利于企業造就一個安全穩定的經營環境;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等。
(2) 對家庭(或個人):可保障家庭免于巨大災害損失的影響;可使家庭節省保費支出而不減少其安全保障;可使家庭充滿信心,敢于承擔較大的風險去創業或投資等。
(3) 對社會:對社會經濟單位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社會也從中受益;使各經濟單位的資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從而使風險處理的社會成本下降,并使社會經濟效益增加等。
風險管理需要按一定的程序進行。
(1) 制定風險管理計劃。主要內容包括:確定風險管理的目標;確定風險管理人員的職責;與其它部門合作;風險管理計劃的控制;編制風險管理方針、策略等。
(2) 風險識別。這是指在風險事故發生前,運用多種方法系統地、連續地認識所面臨的各種風險以及分析風險事故的潛在原因。
(3) 風險衡量。這是指對某種特定的風險,測定其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及其損失的程度。
(4) 風險控制。在識別和衡量風險以后,風險管理人員必須選擇適當的對付風險的方法或綜合方案,對風險加以控制,這是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階段。
(5) 風險管理效果評價。這是指對風險處理手段的運用性和效益性進行分析、檢查、修正和評說。風險處理之后,還應對執行效果進行檢查和評價,并不斷修正和調整計劃,以適應新的情況并努力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3. 風險的識別
風險識別,即在風險剛出現或出現之前,就予以識別,準確把握各種風險信號及其產生原因,以便于衡量風險大小,選擇最佳的風險處理方案。風險識別的方法很多,下面重點介紹幾種:
(1) 財務報表分析法。風險管理試圖避免的事故都將導致對財務的負面影響,所以財務報表提供了關于這些事故的線索,一般可通過認真檢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來發現企業負債、資產、收入和利潤等的變動情況,從而反映出企業潛在或顯形的風險。
(2) 標準調查表法。調查表種類繁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種:保險調查法,即通過保險公司的專業人員對風險企業的調查分析而編制的調查表;保單對照法,即指保險公司將其出賣的報單種類與風險分析調查表融合,以問卷的形式制成表,企業風險管理人員依據此表格和企業已擁有的表單,加以對照分析的一種識別風險的方法。資產-損失分析法,即指制定資產-損失分析表,從企業整體出發來分析企業的所有風險。
(3) 流程圖分析法。這是以圖表和順序的方式描述某一經營活動過程。一幅流程圖在辨別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工序上是非常有用的。這些工序常被叫做所謂的"瓶頸"——即該工序發生任何事故都會造成整個生產的停業。但因它難以指出某個薄弱環節,因此,應同時運用其他的風險識別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4) 風險因素分析法。這是指針對可能引起的事故和存在整個系統的風險因素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5) 風險清單分析法。這是風險管理人員在分析風險時,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它是通過編制風險清單,清單上逐一列出企業面臨的風險,并將這些風險與企業經營活動聯系起來考察,以便發現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
4. 風險控制
所謂風險控制,是指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針對企業所存在的風險因素,積極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風險因素或減少風險因素的危險性,在事故發生前,通過采取措施,降低了事故的發生概率;在事故發生后,將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風險控制一般由三部分組成。
(1) 風險控制體系。一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應包括經濟和技術措施;與外部保持良好關系;組織內部心理防范機制教育;改進內部工作等內容。
(2) 風險控制策略。風險控制策略應包括風險避免、風險減弱、風險轉移、風險自留等內容。風險避免的實質是回避風險源,進而避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風險避免是控制風險的一種有用的,極為普通的策略,但常常因回避了風險,而減少了企業的利潤,從而使其運用性受到限制。風險減弱是指企業通過縮小其損失程度來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較之風險避免更適用。風險轉移是指通過將風險轉移至它處的做法來控制風險損失,如:在證券交易所拋出股票;建筑承包商實行項目分包;出賣二手設備;供銷雙方簽訂合同明確承擔相關責任等。風險自留是指經濟單位自己承擔風險損失,對于某些不能預防、回避又無可轉移的風險,企業只能自留,但應采取積極措施,讓風險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
(3) 風險控制成本--效益與分析。其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確定經濟上的可行性,即所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的潛在收益應大于或等于風險控制成本,則經濟單位就可采用這種風險控制措施。
二、危機中的"雄鷹"與"鴕鳥"效應
當危機(或風險)降臨企業時,企業必須做出迅速的反應來挽回損失。一般而言,"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御",在一般情況下,這一原則總是適用的。能夠迅速采取行動,果斷承擔責任的"雄鷹"式的企業總是能夠得到公眾的諒解,企業采取這種策略所產生的效果叫"雄鷹"效應。而遇到危機總辯解說"這不是我們的責任",試圖做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式企業,最終會給企業的信譽和經濟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這類企業所采取的策略所產生的效果,叫"鴕鳥"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