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競相把安全問題作為一門科學來深入研究已成為世界一大熱點。長久以來,人們在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尊重科學、遵循科學規律辦事,就能夠實現安全發展;背離科學,違反科學規律想當然地盲目蠻干,就終將會在變革發展中失利?! ∥鞣接袀€“墨菲法則”,曾被稱為20世紀西方科學文化中的杰出發現之一。這一法則并不只是強調人為錯誤的簡單概率,而是更加強調重在發現和揭示偶然中的必然性。英國作家柯南·道爾有一句名言恰當地對此類原理給出一種詮釋:“一條鐵鏈的堅固程度,取決于它的最弱(而不是最強)的環節。”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失事只是因為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缺陷而造成局部材料脫落,這個材料僅僅只有0.75公斤。系統論專家維納也曾引用過一首民謠來說明小節影響大事:“釘子缺,蹄釘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戰事折……”強調:如果對一個微小的紕漏(關鍵性紕漏)不以為然或聽任發展,往往會導致多米諾骨牌一樣的系統崩潰,即一團雪球可能引起一場雪崩,一根火柴可以點燃整個森林,正是此理。
細節的“不等式”也客觀地告知人們,如果對“細節”追求不夠完美,則很可能意味著1%的錯誤將導致100%的失敗。即創新發展實踐中,如果你不能認真對待每個環節,對各個環節信息做到及時反饋與修正,沒有追求每一個“細節”的完美,而是以90%的標準來處理每個環節的工作,那么其整體成績便不會是90%的平均值了,如在5個環節后已是59%,成為不及格的成績了。實際情況,甚至可能還要低于這個分數或是變成負數!這個簡單的數學意義告誡我們,系統過程決不能打折扣。我國火箭自“東方紅一號”發射至“神舟七號”,已累計成功發射百余次,為什么能夠做到萬無一失?就在于精益求精,在于每個細節都努力做到了完美百分百!
還有個著名的“海恩法則”,同樣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一起重大事故背后會有29起事故征兆,每個征兆背后會有300個苗頭。作為實踐主體的人,要掌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就必須把握其科學規律,把問題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把措施落實在前,從而有效地保證系統良性運轉。美國以《安全科學文摘》出版為標志,幾十年來其現代安全理論和安全科學的研究探索不斷深化,尤其近些年來安全科學理論日益體系化,已經從科學的基點出發開始轉上安全科學文化建設的常態軌道。
當前,面對種種事故,必須強調把安全發展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理念確立起來,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因為只有把安全意識上升到品質培養的高度來認識,讓安全發展理念真正植根于每個人的頭腦之中,貫徹于每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才能于變革實踐中真正做好創新發展工作,我們的安全管理能力才能夠加速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