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社會穩定大局,搞好安全生產關鍵在企業。企業只有遵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積極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五大管理定律”為我們做好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提供了有益的警示。
1 “墨菲定律”的啟示:警鐘長鳴、防微杜漸
在數理統計中,有一條重要的統計規律:假設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實驗中發生的概率為p ( p >0) ,則在n 次實驗中至少有一次發生的概率為: pn= 1 - (1 - p) n 。p無論多么小,當n 越來越大時, pn就越接近1。由此可見,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觀上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做法,或者存在著發生某種事故的可能性,不管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小,當重復去做這件事時,有人按照錯誤的做法去做,事故總會在某一時刻發生。這就是“墨菲定律”,即只要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有多么小,這個事故遲早會發生的。
在起重作業中忽視起吊司索人員的信號,在檢修帶電設備時忘記拉下電閘,進入受限密閉空間不帶空氣呼吸器等情況,由于在一次作業過程中不一定釀成事故,因此,就給作業人員產生誤解或者錯覺。正是這種危險的錯覺,麻痹了人們的安全意識,加大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其結果是事故可能頻繁發生。在作業過程中,我們必須防微杜漸,注意細節,培養良好、正確的作業習慣,不斷開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實現標準化作業。
安全管理的目標是杜絕事故的發生,而事故是一種不經常發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突發事件。正是由于這些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一般比較小,所以往往被人們忽視,產生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這恰恰是事故發生的主觀原因。墨菲定律告誡我們,安全意識時刻不能放松,時時警鐘長鳴;作業行為做到規范標準,處處防微杜漸。
2 “破窗理論”的啟示: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前者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不到一天就人偷走了。而停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過了一個星期仍安然無恙。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根據這項試驗,提出了“破窗理論”。
在安全管理過程中,總會有人懷著僥幸心理去鉆制度的空子,或者“無意”地破壞了制度,成為第一個“打破玻璃者”。在施工、作業現場,常常看見有人不戴安全帽,甚至在高空交叉作業中,也有人認為戴不戴安全帽無所謂。“你不戴,沒人,沒人管,這不暗示我也可以不戴嗎?”。這就是安全管理上暗示性的縱容,這“暗示性的縱容”,塑造了多少個“打破玻璃者”。有多少塊“玻璃”必將被打碎。
? “破窗理論”提醒我們抓安全生產必須未雨綢繆,及時修理“第一塊被打碎的窗戶玻璃”。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壞的可能。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釀成大的禍端。因此必須持之以恒,堵塞各種可能造成事故的漏洞,狠抓規章制度的落實,維護制度的權威性,不能讓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細微處入手,從點滴上抓起,不能忽視預防預警工作,必須“防患于未然”。同時,對企業員工來說,要養成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摒棄僥幸心理,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每一個事故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爭做“玻璃”的守衛者,企業安全的這扇窗戶才能更明亮更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