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科學是研究系統一般規律、系統的結構和系統優化的科學,它對于管理也具有一般方法論的意義。因此,系統科學最最本的理論,即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對現代企業的安全管理了具有基本的理論指導意義。從系統科學基本原理出發,用系統論來指導認識安全管理的要素、關系和方向;用控制論來論證安全管理的對象、本質、目標和方法;用信息論來指導安全管理的過程、方式和策略。通過安全系統理論和原理的認識和研究,將能提高現代企業安全管理的層次和水平。
3.1安全系統論原理
系統原理就是運用系統理論對管理進行系統分析,以達到科學管理的優化目標。系統原理的掌握和運用對提高管理效能有重大作用。掌握和運用系統原理必須把握系統理論和系統分析。
3.1.1系統基本理論
系統理論是指把對象視為系統進行研究的一般理論。其基本概念是系統、要素。系統是指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構成的有特定功能與目的的有機整體。系統按其組成性質,分為自然系統、社會系統、思維系統、人工系統、復合系統等,按系統與環境的關系分為孤立系統、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系統具有六方面的特性:
整體性。是指充分發揮系統與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制約作用,以達到系統的整體效應。
穩定性。即系統由于內部子系統或要素的運動,總是使整個系統趨向某一個穩定狀態。其表現是在外界相對微小的干擾下,系統的輸出和輸入之間的關系,系統的狀態和系統的內部秩序(即結構)保持不變,或經過調節控制而保持不變的性質。
有機聯系性。即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目的性。即系統在一定的環境下,必然具有的達到最終狀態的,特性,它貫穿于系統發展的全過程。
動態性。即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關系及系統與環境的關系是時間的函數,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變。
結構決定功能的特性。系統的結構指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排列組合方式。系統的整體功能是由各要素的組合方式決定的。要素是構成系統的基礎,但一個系統的屬性并不只由要素決定,它還依賴于系統的結構。
3.1.2系統基本分析
系統分析是就如何確定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及相互關系,使系統達到最優化而對系統進行的研究。它包括六個方面:了解系統的要素,分析系統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分析系統的結構,研究系統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弄清系統的功能;研究系統的聯系;把握系統歷史;探討系統的改進。
3.1.3安全系統的構成
從安全系統的動態特性出發,人類的安全系統是人、社會、環境、技術、經濟等因素構成的大協調系統。無論從社會的局部還是整體來看,人類的安全生產與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協調與組織才能實現。安全系統的基本功能和任務是滿足人類安全的生產與生存,以及保障社會經濟生產發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活動要以保障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降低事故和災害對人類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響為目的的。為此,安全活動首先應與社會發展基礎、科學技術背景和經濟條件相適應和相協調。安全活動的進行需要經濟和科學技術等資源的支持,安全活動既是一種消費活動(為生命與健康安全為目的),也是一種投資活動(以保障經濟生產和社會發展為目的)。
從安全系統的靜態特性看,安全系統論原理要研究兩個系統對象,一是事故系統,二是安全系統。
事故系統涉及四個要素,通常稱"4M"要素,即:
人(Men)─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
機(Machine)─機的不安全狀態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
環境(Medium)─生產環境的不良影響人的行為和對機械設備產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構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發生的間接,但是是重要的因素,因為管理對人、機、境都會產生作用和影響。
認識事故系統因素,使我們對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標和對象。
重要和更具現實意義的系統對象是安全系統,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質(心理與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質);物─設備與環境的安全可靠性(設計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產過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發揮)是安全的基礎保障。認識事故系統要素,對指導我們從打破事故系統來保障人類的安全具有實際的意義,這種認識帶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滯后的,而從安全系統的角度出發,則具有超前和預防的意義,因此,從建設安全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義,更符合科學性原則。
?
3.1.4安全系統的優化
可以說,安全科學、安全工程技術學科的任務就是為了實現安全系統的優化。特別是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機、環境三要素,以及協調人、物、能量、信息四元素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個重要的認識是,不僅要從要素個別出發,研究和分析系統的元素,如安全教育、安全行為科學研究和分析人的要素;安全技術、工業衛生研究物的要素。更有意義的是要從整體出發研究安全系統的結構、關系和運行過程等,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科學管理等則能實現這一要求和目標。
3.2安全信息論原理
3.2.1信息的概念
當代信息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科學家預言,未來的世紀,信息科學將與材料科學、能源科學并駕齊驅,成為三大主要科學之一。
信息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其概念有多種。有的認為信息是具有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有的認為信息,是關于環境事實可通信的知識;也有的認為信息是一種資料或情報,用于溝通企業組織機構相互的意見,交流人員思想,反映生產經營的活動情況等。這些給予信息的定義,雖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沒有揭示出信息的本質,只是對信息的外延現象和作用,用了一些表述,用于指導人們對自然界、社會中存在的所有信息的認識,尚不涌滿足應用的客觀要求。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地球運動、植物生長、動物生存等各種自然信息;在社會中存在的人際關系、經濟發展、商品流通、生產安危等各種社會信息,不管它是不是可通信的新內容、新知識,但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需要加以認識和利用。
信息論應用于企業管理之后,人們為什么能產生上述大致相同的認識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信息的認識,沒有超出信息論的研究范圍,停留在局限于對通訊本質的研究水平。因此,要想揭示信息的本質,必須跳出通訊的范圍,只有廣泛聯系社會中各種信息的產生及應用的實際,才能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在探索信息的內在聯系及其運動規律中認識到:信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始終存在著信息;事物的發展變化的事實是信息的本質,事物發展的表現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現象。世界上沒有無信息的事物。但中如何獲取信息,必須依據事物之間存在的差異所具有的表現形式(如物質行為,以及用來反映事物變化的文字,數量、符號、圖像、信號等形式)才能獲知。也就是說,信息是由事物發展變化的事實和能被人們認識的表現形式,即是由信息的內涵本質與外延現象構成的。
依據任何事物均處于永恒運動的變化之中,而且事物之間的變化存在著差異,加之人們認識與運用信息需要借助其表現形式,進而把信息的概念歸結為:信息是反映事物之間的差異及其變化的一種形式。其中,事物之間的差異及其變化,是信息的本質;反映差異及變化的形式,是信息的外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