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后型安全管理
事后型管理是一種被動的對策,即在事故或災難發生后進行整改,以避免同類事故再次發生的一種對策。這種管理模式遵循如下技術步驟:事故或災難發生一調查原因—一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對策—一實施對策一進行評價一新的對策。
2.預期型安全管理
預期型模式是一種主動、積極地預防事故或災難發生的對策。顯然是現代安全管理和減災對策的重要方法和模式。其基本的技術步驟是:提出安全或減災目標一分析存在的問題一找出主要問題一制定實施方案一落實方案一評價一新的目標。
3.技術性管理原則
對生產系統的危險、危害實施采取如下技術對策:消除潛在危險的原則;降低潛在危險因素數值的原則;冗余性原則;閉鎖原則;能量屏障原則;距離防護原則;時問防護原則;薄弱環節原則;堅固性原則;個體防護原則;代替作業人員的原則;警告和禁止信息原則。
4.系統學管理原則
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遵循如下原則。
(1)系統整體性原則系統的整體性由六大屬性確定,目標性、邊界性、集合性、在機性、層次性、調節性和適應性。安全管理的整體性要體現出明確的工作目標,綜合地考慮問題的原因;要動態地認識安全;落實措施要有主次,能適應變化的要求。
(2)計劃性原則安全對策要有計劃和規劃,要有近期的、長遠的目標。工作方案、人財物的使用要按規劃進行,并有最終的評價,形成閉環的管理模式。
(3)效果性原則安全對策效果的好壞,要通過最終的成果指標來衡量。由于安全問題的特殊性,安全工作的成果既要考慮經濟資產,又要考慮社會效益。正確認識和理解安全的效果性,是落實安全減災措施的重要前提。
(4)單項解決的原則在制定具體事故預防措施時,問題與措施要一一對應,有主次、有輕重緩急。使事故隱患的消除落在實處。對于老大難問題,應逐步地考慮整治,一年一步,不能急于求成。
(5)等同原則根據控制論原理,為了有機地控制,控制系統的復雜性與可靠性不應低于被控制系統。在安全上,安全系統或裝置的可靠性必須高于被監控的機器和設備系統。要實現安全管理上監察、審查及否決權制度,安全理論、技術方法、安全人員的素質不應低于被管理的對象。
(6)全面管理的原則工業企業的安全管理,要進行全面管理,即黨、政、工、團、職能部門一起抓。只有調動起全員的安全積極性和提高全員的安全意識,事故的防范才可能有更高的保證。
(7)責任制原則各級部門和企業應實行安全責任制,首先部門和企業的第一把手應負主要責任,所有其他業務部門也同樣負有責任,對違反職業安全法規和不負責的人員應追究刑事責任。只有將責任落到實處,安全管理效果才能得以保證。
(8)精神與物質獎勵的原則應用激勵理論,對于期望的安全行為給予正強化,即采用精神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辦法,激發安全減災積極性,促進工業安全減災。
(9)批評教育和懲罰原則同樣是利用行為科學中的強化理論,對不安全的行為進行負強化,即進行批評教育和經濟與職務上的處罰。應用這一方法時,需要注意時效和客觀的問題。
(10)優化干部素質原則隨著科學的發展,安全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傳統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更新安全隊伍的人員專業素質,要求懂得技術知識的同時,還需要掌握系統學、心理學、教育學、人機工程、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安全干部的選擇要重視德才兼備。
5.系統模式管理法
鞍山鋼鐵公司的“0123”管理法、揚子石化的“0457’’管理法、濟南鋼鐵公司的“12345”管理法、撫順西露天礦的“三化五結合’’管理模式等。
6.“四全”安全管理
全員:從企業領導到每個干部、職工(包括合同工、臨時工和實習人員)都要管安全;全面:從生產、經營、基建、科研到后勤服務的各單位、各部門都要抓安全;全過程:每項工作的各個環節都要自始至終地做安全工作;全天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管什么天氣,不論什么環境,每時每刻都要注意安全。總之,“四全”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人、處處、事事、時時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在進行全面的安全管理過程中,同時要注意重點環節和對象。如全員管理中什么工種、人員最重要?全面管理中什么車間和部門最重要?全過程管理中哪個環節最重要?全天候管理中哪個時期最重要?對于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由于管理層次相對比較多,一般有決策層、管理層和操作層。且生產范圍廣,產業分工繁雜,經營立體多元化,實施有效的“四全”管理更顯重要性。7.人流、物流定置管理
為了保障安全生產,在車間或崗位現場,從平面空間到立體空間,其使用的工具、設備、材料、工件等的位置要規范,要進行科學的物流設計,實現文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