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是人們心中對自己、別人和整個世界的某種認識和假設,它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而形成。而這些理解和認知日積月累后,會潛移默化地根植于人們的心靈深處,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對世界的看法,被形象地比喻成“心靈地圖”。心智模式一旦形成會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一種固有模式,但從本質上都有缺陷,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現代安全理論認為:本質安全是設備、系統和人所具有的最佳安全品質,其實質是構建長效安全生產機制,把事故率降到最低直至零。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海因利希提出了著名的海因法則,從理論上揭示了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而且人的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分析人的不安全行為,改進人的固有心智模式,對于實現生產本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不安全行為的幾種表現
一是思維局限,缺乏大局意識。這種抑制型的心智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角色定位不準確,過于強調部門分工、崗位分工,認為安全工作是安全部門的事,各掃自家門前雪,推諉扯皮。另一種是目標定位錯位,不能認識安全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工作規劃不清,方向不明,力度不夠,監管措施不到位,工作碰運氣。
二是消極參與,缺乏有效溝通。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都對安全生產高度重視。一方面,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大了安全資金、技術等方面投入,加強了安全生產的監督力度。可另一方面制度的落實情況卻令人擔憂。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溝通上出了問題,這也驗證了管理上著名的雙70%理論,即“日常工作生活中70%的時間都用在溝通上,70%的問題都是因為溝通不暢造成的”。這種松弛型心智模式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如:在工作落實中,習慣于用會議傳達會議,用精神貫徹精神;到基層檢查和調查過程中,高高在上,蜻蜓點水;在問題處理和整改中,輕描淡寫,習慣于“等”、“要”、“靠”。
三是歸罪于外因,制度執行力差。主要有兩種表現,第一種是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出了問題不冷靜,想當然,不能反省自己,把問題統統歸因于外部環境和他人錯誤,怨天尤人。第二種是心浮氣躁,疲于應付,習慣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口號多,辦法少,工作有布置無檢查,有檢查也不考核,導致“三違”問題頻繁發生。
固有心智模式障礙分析
據研究:人一天的行為中,只有5%的行為屬于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很多工人從事的工作往往是一些單調、重復性的勞動,久而久之,大腦就可能出現感覺上、視覺上的麻痹,從心理上不愿接受新事物產生排斥。而且從近幾年事故統計規律來看,每年3、4月份和8、9月份是各類工傷事故的高發期,春困秋乏,很容易使人出現精力不集中,體力不支。身心兩方面的疲勞,打破了原有平衡的生物鐘,從而導致新舊心智模式的激烈碰撞,易發各類事故。對此,各級領導和安全主管部門應該高度重視,找出相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