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它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影響行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組織目標。它的研究對象是探討人的行為表現和發展的規律,以提高對人的行為預測以及激發、引導和控制能力。
“行為科學”正式定名于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的有關組織中人類行為的理論研討會上。50年代以后,行為科學才真正發展起來。此后,福特基金會成立了“行為科學部門”(人類行為研究基金會);1952年,建立了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1956年,在美國出版了第一期行為科學雜志。至此,行為科學在美國的管理學界風行起來,無論在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關于人的需要和人的行為規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亞伯拉罕·H·馬斯洛(AbrahanH.Maslow)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激勵的一種理論》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它把人類的各種各樣的需要分成五種不同的需要,并按其優先次序,排成階梯式的需要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尊重需要、歸屬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2.赫茨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赫茨伯格(F.Herzberg)在1959年與別人合著出版的《工作激勵因素》和1966年出版的《工作和人性》兩本著作中,提出了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簡稱雙因素理論。赫茨伯格在美國匹茲堡地區對200名工程師和會計人員進行訪問談話,了解他們在什么條件下感到工作滿意,什么條件下感到不滿意。他調查的結果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稱之為激勵因素;使職工感到不滿意的都是屬于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稱之為保健因素或稱維持因素;保健因素不能起激勵職工的作用,但能預防職工的不滿。
3.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弗魯姆(Y.H.Vroom)在1964年發表的《工作和激勵》一書中,提出了期望概率模式。以后又經過其他人的發展補充,成為當前行為科學家比較廣泛接受的激勵模式。
4.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斯金納(B.F.Skinner)認為,人的一種行為都會有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肯定的行為就有得到重復發生的可能性,否定的行為以后就會不再發生。強化理論有助于人們對行為的理解和引導,因為一種行為必然會有后果,而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是否重復發生。
5.斯坎倫和林肯的計劃。斯坎倫和林肯都是企業家,也是行為科學理論的應用者。斯坎倫(J.N-Scanlon)提出的斯坎倫計劃,強調協作和團結,采用集體鼓勵的辦法。他提出的計劃規定,凡因工人就減少勞動成本提出建議而使勞動成本減少的,工人可以得到獎金。但這獎金不是發給提議者個人,而是在工廠或公司范圍內由工人集體共享。
林肯(J.F.Lincoln)提出的林肯計劃,強調滿足職工要求別人承認其技能的需要。林肯認為,激勵人們工作的動力,主要不是金錢或安全感,而是要求對其技能予以承認。所以他提出一個計劃,要求職工最充分地發揮他們的技能,然后以“獎金形式”來酬謝職工對公司的貢獻。
6.麥格雷戈的X理論和Y理論。麥格雷戈(D.Mcgregor)的X理論一Y理論是人性理論研究中最突出的成果。他在《企業的人性方面》一書中,提出了有名的“X理論一Y理論”的人性假定。在麥格雷戈看來,每一位管理人員對職工的管理都基于一種對人性看法的哲學,或者說有一套假定。
目前,行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研究人類行為產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激發動機,推動行為;
②研究人類行為的控制與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確的有效行為;
③研究人類行為的特點,如人個行為、領導行為、群體行為、組織行為、決策行為、消費行為,目的在于促進組織的發展;
④研究人與人的協調,目的在于創造一種良好的激勵環境,使人們能夠持久地處于激發狀態,保持高昂的情緒、舒暢的心情,充分發揮潛能。
因為工業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工作行為的科學,所以,通常安全心理學亦被視為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但是,安全心理學有其自己獨立的科學體系,它偏重研究在工業生產中人的安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