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組安全控制未遂是班組安全生產的目標,也是公司安全生產目標實現的基礎
班組是公司安全生產的基石,班組的安全目標是控制未遂,只有班組控制好,才能確保公司這座大廈安全穩固。
事故致因理論
要預防和控制事故,使事故損失降低到勞動者可以接受的范圍,就必須掌握事故發生規律,根據規律主動地采取預防措施,才可能有效地減少事故發生,降低事故損失。這種研究事故發生規律的理論就是事故致因理論。
事故致因理論的研究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1936年,美國的海因利希提出了多米諾骨牌理論(圖2),并給出了如下規律:死亡(重傷)事故:輕傷事故:無傷事故=1:29:300(圖1)。
從(圖1)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無傷事故”累積到一定數量才會發生“輕傷事故”,“輕傷事故”累積到一定數量才會發生“死亡(重傷)”。要想不發生“死亡(重傷)”,不發生“輕傷事故”,就必須控制“無傷事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未遂。這正是要求班組控制未遂的理論依據,也是我們研究課題的現實意義所在。
未遂及其發生的原因
未遂是指已發生的威脅人身安全,但未造成人身傷害的危險事件,即海因利希事故致因理論中的“無傷事故”。
在海因利希多米諾骨牌理論的基礎上,我國的安全專家做了進一步的發展,認為形成事故有以下幾種因素,依次為社會環境和管理的欠缺(A1);人為過失(A2);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A3);意外事件(A4)。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和管理的欠缺(A1)是事故發生的基礎因素,由此引發人的過失(A2),如設計、制造、教育、規章制度等出現問題,于是才形成了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A3),兩者綜合作用構成意外事件(A4),從而最終導致人員傷亡(A5)。依據這一理論,導致未遂(發生了意外事件(A4),但未導致人員傷亡(A5))發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A3)。
控制未遂的措施
從概率的角度分析,未遂是在前3個事件都發生的情況下才發生的事件,即:P(未遂)=P(A1)P(A2)P(A3)P(A4)。如果消除了事件A3,使A3的發生概率為零,則P(未遂)=0。也此可見,控制未遂的有效措施是設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A3)。當然,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A3)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前兩個因素為基礎的。如果沒有社會環境和管理欠缺(A1)為背景,沒有人為過失(A2)為前提,就沒有不安全行為和不安全狀態(A3)的產生。因此,我們還要加強管理。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
職業適應性選擇。要選擇合格的員工以適應職業的要求。由于工作的類型不同,對員工的要求也不同,尤其是對職業禁忌癥應加倍注意。
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首先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向上的集體精神,這樣才能使員工心情舒暢地工作,積極主動地相互配合。其次,公司還要關心職工的生活,解決實際困難,并做好職工家屬工作,形成重視安全的社會風氣,以社會環境來促進工作環境的改善。此外,良好的工作環境還包括安全、舒適、衛生的廠房、車間、設備區。
大力推行標準化作業,編制好“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減少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實現工作人員行為可控,工作質量在控的目標。
深入開展危險點分析與控制,加強小型作業現場的安全管理。針對近年來人身安全工作中所暴露的問題,各單位在重視較大范圍的停電修試工作現場安全組織、技術措施落實的同時,要特別重視小型、單一工作現場安全組織、技術措施的落實。
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
加大設備更新、改造資金的投入,分輕重緩急,合理利用生產大修改造資金和設備折舊提取資金,逐年有重點地對老、舊、技術水平低、可靠性差的設備進行改造,確保設備本質安全。
加強全過程管理,嚴把設計、訂貨、施工、驗收關,要確保國家、行業、公司所制定的技術規程、技術標準、安全規程、反事故措施在設計、訂貨、施工環節中得到貫徹落實,確保新投運的設備安全、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