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樣一個故事:某縣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當檢查組一幫人來到某民用液化氣站檢查時,被門崗值班人員擋在了門外,要求進站人員不得穿打有釘掌的鞋子,不得將打火機等火種帶入站內,而且還要關閉手機。面對值班門崗的要求,檢查組中有幾位領導很生氣,說值班門崗把穿有釘掌鞋子的領導擋在門外,而且讓領導把打火機交出來,這是不尊重領導,不給領導面子,接受安全檢查的態度不夠積極,并且在檢查結束后的講評時,對這個液化氣站提出了批評。
為何門崗執行安全管理規定反而受到檢查組領導的批評呢?究其原因,是這個檢查組的部分成員對安全工作不懂行,對易燃易爆場所的安全管理規定不熟悉,對危險要害部位安全監管的措施不掌握,對門崗人員提出的進站須知和要求不理解,從而產生了誤會。
由此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一些地方和企業經常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而且每次安全檢查都搞得轟轟烈烈,隊伍浩浩蕩蕩,但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卻始終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安全生產事故總是時有發生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安全檢查的組織工作不認真、不科學、不嚴謹,參與檢查的成員不內行,造成了安全檢查的走馬觀花,掩耳盜鈴,有形式而無效果。
安全檢查是加強安全管理與監督的常規手段,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問題,整改隱患,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防范事故的發生。同時,通過檢查,發現典型,總結經驗,推動安全工作上水平。要真正實現安全檢查的目的,在檢查組成員的組成上就要防止外行湊數,要根據檢查的行業不同、企業不同而組織不同的專家和專門管理人員參與檢查,要堅持專業對口和管理對口的原則,把那些懂業務、會操作、善管理的內行充實到檢查組當中來,以提高發現隱患的及時性,判斷問題的準確性,指導工作的科學性,處理問題的權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