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經常性的安全生產檢查,是及時發現安全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強化安全管理,及時消除隱患,推進安全工作上臺階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現實的安全檢查工作中時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檢查組來到某企業進行檢查時,發現那里的安全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查查資料,長遠規劃、年度計劃、安全臺賬、安全設施運行記錄、治理隱患的經費投入等資料詳細齊全,應有盡有;看看現場,防范設施齊全,設備運行正常;聽聽匯報,企業的安全工作領導高度重視,管理網絡完善,制度機制健全,工作成效顯著。
然而,就是這樣的企業,看似安全工作十分到位,但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事故隱患常見,甚至是檢查組剛剛離開那里,企業隨后就發生了生產安全事故。
為什么檢查的結果會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暈輪效應”的原理予以解釋。
“暈輪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提出。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并由此得出整體印象。其特點就是以偏概全,在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嚴重情感傾向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暈輪效應”盡管是用于說明人們在評價他人時的心理認知和情感態度,但是把這一心理現象運用到人們對待事物的評價上,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暈輪效應”的實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于對待事物的認知程度不深刻,對事物研究不透徹,滿足于從表面感應來推及事物的本質,從事物的個別特征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有時把并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征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征。有時在思想判斷上缺少辯證觀點,說好就全部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正是由于人們在評價事物時容易受到“暈輪效應”的左右,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少數企業在對待安全檢查時就挖空心思采用一些表面的東西來誤導檢查者,這些企業不是在深入做好扎實的基礎管理工作上下功夫,而是大做表面文章,用一本本資料、一串串數據、一幅幅標語檢查組,使得檢查組被他們牽著鼻子走,看到的都是光彩耀眼的“暈輪”,那些客觀存在的實際問題和事故隱患被臨時掩蓋起來,檢查組離開后,這些事故隱患就可能演變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