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將結合個人所學以及國內外的一些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與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比較的研究文獻來展開相對全面的比較,然后指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所存在的一些缺點以及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所展現出來的優點。本文將從發展歷史、聯系以及區別這三個方面來對其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比較,以便得出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影響,同時使其能夠更好的彌補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所存在的不足,并且為促進我國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環境影響評價;戰略環境評價;比較分析
在過去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為了更好的滿足自己的發展需求而盲目的開發,這便對我們人類所生存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不可逆的破壞和污染。但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地深入人心,人們便更加注重了對環境影響的評價,而以往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遠遠不能滿足如今的高要求的。因此為了能夠制定更好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促進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提出了戰略環境影響評價(SEA),這對環境影響評價體系(EIA)的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兩個部分,對這兩者進行全面的剖析比較,可更全面的了解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及區別,如此才能更好的揚長避短和相互完善。
1 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
1.1 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歷程
1969年,美國以法律手段在《國家環境政策法》中引入了環境影響評價。此后因環境影響評價在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而得到了更為全面的推廣,并且成為了諸多國家管理環境的工具。以下為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歷程:
1970-1975年,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論的出現和發展階段,其側重預測、識別以及緩解生物物理影響。
1975-1980年,環境影響評價多尺度階段,號召人們積極參與、替代方案,進行風險評價和開展社會影響評價。
1980-1985年,程序調整階段,側重解決審計、監測、環境糾紛以及工藝評估等。
1985-1990年,引入可持續發展原則階段,不斷開展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和展開環境影響評價的國際合作。
1990年至今,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階段,不斷地展開戰略環境影響評價。
1.2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局限性
由于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早已達不到如今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高要求。
1.2.1 介入時機晚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因為其通常是在政策或者計劃實施之后,再針對某些具體的項目而開展的。因此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往往受限于已制定的決策,只能對已有的環境影響而作出有限的緩解措施,而沒有從根源上解決環境問題。
1.2.2 沒能考慮間接影響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只是直接針對某個項目本身,但是其無法考慮到此項目所誘發的新項目的環境影響,而許多情況下正是由于這些所無法考慮到的間接影響,造成更多無法挽回的環境損失。
1.2.3 沒能客觀進行評價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并沒有一個獨立的機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而是由一些單位進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存在兩者聯手破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客觀性。
1.2.4 評價范圍狹窄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無法實現在時空上協調經濟、社會、環境以及資源等,因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僅僅只能針對某個具體的項目,而無法結合整個區域范圍的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等問題進行充分的考慮,因此其時空范圍便顯得非常的狹窄。
2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提出
在20世紀90年代,N.Lee等英國人提出了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
在1994年我國的《中國21世紀議程》以及1996年的《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等相關文件中,我國明確的提出了法規的環境影響評價。
2.1 較早介入戰略決策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由始至終都介入于發展戰略決策的制定全過程中,如此便能夠更好的提前預測以及防止許多后續工程項目中會出現的問題,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其進行不斷地調整和完善,從而真正的做到從源頭上遏制環境問題的發生,進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共同發展。
2.2 考慮間接影響
由于戰略環境影響評價自始至終都貫穿于發展戰略政策之中,所以其能夠比較充分的考慮到此項目所附帶的環境影響問題。
2.3 確保評價的客觀性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由一些相關政府部門組織進行,其由人民群眾、有關專家和政府部門間合作進行,這便能夠有效地對環境影響進行比較客觀的評價
2.4 拓寬評價范圍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能夠從區域環境范圍對整個項目進行全程的評價,而且還能夠充分的考慮環境的保護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問題。
3 SEA與項目EIA的聯系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與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都是環境影響評價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則是環境影響評價在發展戰略政策中的應用,這體現出了兩者有層次上的聯系。
3.1 層次關系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分別是針對項目和戰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其存在的層次關系為: 先在戰略層次上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而后在項目層次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則反過來促進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的深化,兩者不斷地相互影響,從而使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日趨完善。
4 SEA與項目EIA的區別
4.1 管理體系上的差異
由于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模式興起和運用的時間不比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模式長,因而在管理體系上相對于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模式還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其具體表現于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所要求的管理層次較高,并且在戰略管理上也需要一定的嚴謹性,這也著實為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模式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4.2 方法體系上的差異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模式不僅需要考慮到整體的技術特點,同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地調整,因而其運行模式相對于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模式更有難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模式在方法采用上往往選擇綜合性和定向性的方法,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模式則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估。除此之外,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模式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模式在模擬模型中也存在著眾多差異。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只能對單一污染物進行檢測,大多面向的是社會經濟環境,為社會經濟學和環境科學提供理論依據,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則適用于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對于整體的社會環境而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模式更適用于整體環境的綜合評價,同時也更利于對生態環境進行政策上的制定。
5 結語
總而言之,將兩者進行綜合運用能夠更好地完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使得環境管理得到更高效率地運作。為了更好地運用這兩種模式,也需要看到兩者間的差異性,利用其優勢進行綜合環境評估,以此促進環境評價工程朝著良好的態勢發展,推動其可持續發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與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模式并非存在著孰輕孰重,重點在于其兩者在當前的運用程度上都還有待開發和提升,因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探討和深入運用,以此發揮兩者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