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通知》,自2月1日至6月30日,統一按原到戶電價水平的95%結算。優惠覆蓋范圍是除了高耗能行業以外,執行一般工商業及其他電價、大工業電價的電力用戶。
到底有哪些用戶可享受電價優惠?特定條件下,高能耗行業的界定可否適當調整?經提標改造,部分企業的能耗水平已達國際先進,“高耗能”標簽能摘除嗎?上述政策一出,很快在業內引發爭議。
對此,國家發改委于近日補充印發《關于明確階段性降低用電成本政策落實相關事項的函》,進一步明確高耗能行業范圍。除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六大行業外,其他工業用戶及全部商業用戶均可享受優惠。“高耗能”爭議背后的焦點,值得關注。
多省行業協會聯合申請“降電費”
“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各省化肥企業不等不靠,及時恢復釋放化肥產能,履行保春耕化肥供應的社會責任。同時,多家化肥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提高了化工產品比例,疫情期間捐獻了大批雙氧水、次氯酸鈉等疫情防護物資。為支持農業春耕生產,特建議對化肥生產企業用電執行階段性降價政策。”近日,記者獲悉一份《關于申請化肥企業生產用電執行階段性降費的報告》,由山東省化肥和煤化工行業協會、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等六省行業協會聯合上書,向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提出申請。
作為傳統高耗能行業,化肥企業無法享受階段性優惠電價。除保供需要,上述申請還認為,“蘇魯豫冀晉皖六省乃至全國化肥企業大多以煤炭為原料,盡管煤炭屬于能源,但對于包括尿素等的化肥生產企業來說,煤炭僅僅是作為生產原料,而不是燃料,不宜作為能源消費統計。”
多家化工企業負責人也向記者坦言,經多年技術升級、節能改造,化肥行業的單位能耗已大幅下降。尤其是龍頭企業,雖然以煤為原料,但通過清潔氣化、多元聯產、節能減排等措施,可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部分企業還入選了國家認定的能耗“領跑者”名單。“不看具體指標,僅僅因為‘高耗能’標簽就無法享受同等優惠,我認為不合理。”山東某化工企業負責人稱。
就在上述報告發出不久,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也提交申請,懇請給予氯堿企業階段性電價優惠政策。由于電力成本的占比達60%以上,電價高低直接關系企業效益。“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克服困難、加班加點生產消殺用品,最大限度保障防疫需要。且河南及國內多家氯堿企業的能耗水平、排放標準等,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盡管屬于高耗能行業,若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區分,對處于防疫保供一線的企業極為不利。”協會副會長趙保軍表示。
高耗能企業不宜“一刀切”
截至記者發稿,上述申請暫未獲得回應。但國家發改委已通過公開函件的形式,進一步明確《通知》所指的高耗能行業,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爭議背后,也暴露出高耗能行業管理“不精準”“不細化”的現實。
記者了解到,從國家到地方層面,高耗能行業不僅是行政審批、監管的重點,也是升級改造的難點。差別化電價、階梯電價、緩批限批等方式,成為實施管理的長期手段。
“明確高耗能行業的界定范圍,并將其作為節能降耗的重點管理對象,這些舉措沒有問題,理應嚴格約束高耗能行業。但具體到細分領域、具體企業,一味戴帽子、貼標簽也是不公平的。”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濤稱。
毛濤認為,隨著工藝進步、技術升級,企業用能管理水平越高,單位產品能耗越低,不應否定行業標桿企業的先進性及引領作用。“例如,工信部定期開展‘綠色工廠’評定,就將能耗作為關鍵指標之一。針對高耗能行業,企業能耗水平原則上達到或優于相應國家能源消耗限額標準先進值,也可享受優先融資支持、不納入錯峰生產管理等政策。”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看來,出現爭議的主因之一,是現有政策精準度不夠、管理針對性不強。特定時期制定的標準,更多反映當時或一段時間內的情況,但不一定能覆蓋動態變化。隨著行業結構調整,標準、制度也應根據實際做出適應性調整。
“技術、工藝不斷進步,能耗約束指標如何相應調整?同一行業,不同細分領域、不同企業甚至不同環節的能耗水平不同,管理如何區分?”李佐軍舉例。
能效管理與經濟發展不是“對立面”
如何進一步提升對高耗能行業的管理?國家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表示,首先要明確,作為重點治理對象,高耗能行業非但沒有因此受限,反而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
徐必久向記者提供一組數據:2019年1-11月,在工業增加值上,全國高耗能行業保持較穩定增長。有色、鋼鐵、建材、電力行業的增加值,均顯著高于5.6%的全國工業平均增速。在產品產量上,全國粗鋼、乙烯、焦炭、水泥、平板玻璃同比分別增長7.0%、9.3%、5.9%、6.1%、6.9%。在重點區域上,高耗能行業產品產量增長勢頭明顯,例如山東、陜西焦炭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4.8%、21.9%。“無論從主觀愿望、還是實際效果來看,兩者都是正相關,不是非對立面。”
在堅定“約束性政策”不動搖的基礎上,毛濤表示,對高耗能行業的管理要“大棒”與“胡蘿卜”兼備。一方面,對相關企業提出硬要求,規范其嚴格執行標準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拿出一些合理的支持性政策,以鼓勵高耗能行業中的優秀企業,推動其更好發揮引領性作用,帶動更多企業節能降耗。
這一說法得到李佐軍的贊同。“在統一約束的前提下,高耗能行業內部不應籠統歸類。結合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盡早告別粗方式管理。比如,采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實現對細分企業的監控,及時掌握能耗變動情況,就能根據數據提出細分策略。操作層面的難度增加了,但管理更加精準。”
據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透露,2016-2019年,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預計累計下降15.6%,已實現“十三五”規劃預期進度。但同時,部分企業的綠色發展水平依然落后,工業各行業內的企業水平也參差不齊。對此,加快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立典型動態管理機制,并實施工業節能診斷和節能監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