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明確提出土壤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也提出了在解決土壤污染問題上要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為主體的基本思路。
《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土壤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試行)》(HJ 25.5-2018)和《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導則》(HJ 25.6-2019)中均提到,制度控制與工程控制一樣均屬于風險管控措施范疇,但上述導則均未對制度控制措施如何實施展開具體說明。
引言
本文將從制度控制的定義、適用情況、具體措施等方面對污染地塊風險管控之制度控制展開討論。
什么是制度控制?
在美國,制度控制措施在污染地塊管理中的應用已經有近40年的歷史,美國環保署對制度控制的定義是:非工程的控制措施,是行政或者法律上的控制,用于:
(1)降低受體暴露于污染地塊的人體健康風險;
(2)確保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工程活動和修復活動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結合國內相關技術導則中對制度控制的定義,制度控制即通過制定和實施各項條例、準則、規章或制度,防止或減少人群對地塊污染物的暴露,從制度上杜絕和防范地塊污染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危害,從而達到利用管理手段對地塊的潛在風險進行控制的目的。
什么階段可以采取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適用于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全生命周期內的不同階段,包括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管控和修復過程(方案編制階段、實施階段、后期環境監管)等。
制度控制具體怎么實施
參考國外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采取的制度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限制地塊用途或使用方式
如禁止地塊開發建設、合理規劃地塊用途、明確用途規劃的限制性條款等
2、限制土壤及地下水利用
包括禁止使用土壤種植農作物、禁止地塊內土壤外運、限制地塊內土壤外運去向、禁止地下水開采、限制地下水開采量、限制地下水用途等。
3、制定限制進入或活動條例
如禁止人員進入地塊或污染區域、限制地塊內人員活動等。
制度控制如何實現風險管控
1、作為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管控或修復實施階段的一項臨時性的安全防護措施,實現該階段的相關受體防護和人體健康保護;
2、作為一項非工程污染風險管控措施,通過行政或法律條款、限制土地或資源使用等方式獨立使用于污染地塊,最大限度地消除或者減少受體接觸污染的可能性,完全從控制受體的角度管理污染地塊的人體健康風險;
3、配合其他風險管控工程措施聯合實施,作為風險管控工程控制技術的必要補充或后期環境監管措施;
4、作為部分修復工程實施完成后的后期環境監管措施的一部分,與長期環境監測結合使用,管控修復后地塊殘余污染物的風險。
總結
回顧過往國內外的項目經驗,制度控制不失為一種有效且經濟的風險管控措施,然而制度控制無法移除地塊內的污染,大多情況下需要與其他風險管控措施或修復活動聯合實施,從而達到風險管控的目標。
雖然國內制度控制相關的管理框架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是隨著政府對環境風險管控工作的重視,污染地塊綜合治理的體系會更加完善,風險管控中的制度控制工作會更加科學,更加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