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廢電池對環境的影響成為國內媒體熱門話題之一。有的報道稱電池對環境污染很嚴重,一節電池可以污染數十萬立方米的水。有的甚至說廢電池隨生活垃圾處理可以引起諸如日本水俁病之類的危害,這些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有很多熱愛環保的人士和團體開展或參加了回收廢電池的活動。
??????? 然而,國家環保總局有關人士卻認為,廢電池不用集中回收,以前有關廢電池危害環境的報道缺乏科學依據,在某種程度上對群眾造成了誤導。那么,廢電池怎樣處理才科學呢?本文擬就此問題作以簡要介紹,以期幫助大家更科學地認識廢電池處理問題,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環境。
??????? 廢電池里面到底有哪些污染物
???????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博士生導師聶永豐教授,帶領課題組專門對廢電池的危害和處理做過研究。他介紹說,近年來關于廢舊電池給環境帶來危害的報道的確很多,但是遺憾的是,這些報道未向讀者或觀眾說明支持其結論的科研內容,沒有向讀者介紹其分析推理過程,也沒有列舉因干電池造成污染的實際案例,只有“污染嚴重”的結論。
??????? 廢電池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質,這些物質通過什么樣的機理釋放到環境中,會對環境造成多大程度的損害,國內外有無廢干電池引起嚴重污染的案例,發達國家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帶著疑問,課題組作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得出的結論與一些新聞報道相去甚遠,這些報道確有不切合實際和偏激之處。
??????? 聶教授介紹說,電池產品可分一次干電池(普通干電池)、二次干電池(可充電電池,主要用于移動電話、計算機)、鉛酸蓄電池(主要用于汽車)三大類。用量最大、群眾最關心,報道最多的是普通干電池。下面所說的電池均指普通干電池。
??????? 電池主要含鐵、鋅、錳等,此外還含有微量的汞,汞是有毒的。有報道籠統地說,電池含有汞、鎘、鉛、砷等物質,這是不準確的。事實上,群眾日常使用的普通干電池生產過程中不需添加鎘、鉛、砷等物質。
??????? 廢電池中的汞沒有對環境構成威脅
??????? 汞的揮發溫度低,是一種毒性較大的重金屬。很多地方的土壤中也含有微量的汞,在汞礦開采、提煉、含汞產品加工過程中,如密閉措施不夠完備,釋放到空氣中的汞(蒸氣)對操作人員的健康影響很大。
??????? 電池中雖然含有汞,但由于是添加劑,其含量很少。即便是高汞電池,含汞量一般也在電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以內。我國電池行業全年的用汞量,大體上與一個汞法聚氯乙烯,或汞法煉金,或高汞鉛鋅礦采選的企業年排放廢水中的含汞量相當。由于電池消費區域大,含汞廢電池進入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以后,對環境的影響比前述一個化工企業排放含汞廢水所造成的影響要小得多,況且電池使用了不銹鋼或碳鋼做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外漏。因而廢電池分散丟棄在生活垃圾中,其危害微乎其微,在客觀上不可能造成水俁病之類的危害。日本的水俁病是化工企業幾十年向一條河流排放大量含汞廢水,下游水系中汞逐漸累積造成的。
??????? 含汞電池正在被無汞電池代替
??????? 當然,含汞廢電池畢竟對環境有負面影響(哪怕是輕微的)。因此,在1997年底,國家經貿委、中國輕工總會等9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限制電池汞含量的規定》,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要求國內電池制造企業逐步降低電池汞含量,2002年國內銷售的電池要達到低汞水平,2006年達到無汞水平。
??????? 從實際進展來看,國內電池制造業基本按照《規定》要求在逐步削減電池汞含量。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電池年產量為180億只,出口約100億只,國內年消費量約80億只,基本已達到低汞標準(汞含量小于電池重量的0.025%)。其中約有20億只達到無汞標準(汞含量低于電池重量的0.001%)。
??????? 聶教授最后強調,截至目前國內外均無廢電池造成嚴重污染的報道或科研資料,有關廢電池污染環境的說法的確缺乏科學根據,對群眾造成了誤導。
??????? 廢電池集中回收處理不當會造成污染
??????? 如果按某些報道呼吁的那樣,在我國建造一個專業的、能夠批量處理廢電池的工廠,是否可行呢?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固體處彭德富工程師介紹說,建設一個廢電池回收處理廠,需要投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而且還要每年至少回收4000多噸廢舊電池,工廠才能運轉起來。而實際上要回收這樣大數量的廢電池十分困難。以首都北京為例,在大力宣傳和鼓勵下,3年才回收了200多噸。在環保模范城杭州市,廢電池的回收率也只有10%。據了解,目前瑞士和日本已建好的兩家可加工利用廢舊電池的工廠,現在也因吃不飽經常處于停產狀態。這不得不讓我們慎重考慮投資建回收廠的問題。
??????? 彭德富還介紹說,處理這些集中存放廢電池的另一個辦法是按照危險廢棄物的處理方法集中填埋或存放,但是這樣處理一噸需要三四千元的費用,又面臨著費用無著落的問題。據了解,四川省有一家小企業打著“環?!钡钠焯枺瑒佑眯W生在周六周日幫他們把收集的廢電池用錘子敲開,回收其中有價值的電池外殼當廢鐵賣,而將殘渣隨意拋棄。廢電池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很重要的一點是電池包了不銹鋼或碳鋼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外漏。把廢電池外面的不銹鋼或碳鋼外包皮砸開了,里面所含的汞極易滲出,結果電池中的有害物質污染了環境,損害了小學生的身體健康。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必須嚴格禁止。
??????? 我國在環境問題上的后發優勢和制約因素
??????? 在我國走向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當中,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環境惡化的情況在中國初露端倪,在某些地區情況已相當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也危害了當地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國家有關部門也適時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要求各地政府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努力擺脫目前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走新型工業道路。那么,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我國有那些可利用的優勢,制約因素又有那些呢?
??????? 相比歐美這些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來講,我國在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具有后發優勢。所謂的后發優勢就是我們可以依靠引進和模仿先進技術來快速實現技術的升級。這種模式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已被證明行之有效,我國目前也在進行當中。后發優勢不僅僅在經濟領域適用,在環境保護領域也同樣的有效。當然,具體的細節又有所不同,可以分為四條列舉如下:
??????? (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將會產生的環境問題已在西方國家和新興工業國中反復出現,其產生的原因,導致的問題,解決的措施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已相當成熟。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已經充當了“實驗廠”,我們無須再走同樣的彎路。比如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1943年7月首次出現,1950年才發現污染的元兇是臭氧,到70年代初才找到有力的措施使臭氧濃度開始下降①。對于先行者而言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但對于后來者卻可以直接拿來應用了,甚至可以未雨綢繆,防患未然,避免類似情況的重演。
??????? (二)發達國家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技術已較為成熟,中國可以直接引進和模仿這些技術,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進行工業化,不必重復工業化國家早期那種濃煙滾滾、污水橫流的景象。比如我國在冶金、化工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時,無論是引進成套設備還是自行開發,在清潔生產方面和歐美工業化早期時的技術水準已不可同日而語。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廣和應用這些技術來取代傳統的生產、工作模式,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好機會。不僅可以實現快速縮小技術差距,而且可以用較短的時間,消耗較少的能源、材料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跨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 (三)歐美國家為保護環境已經制訂出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也建立了與之相配套的環境質量標準,我國可以參照他們的經驗和做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環境保護法律。需要強調的是,歐美的這些法律是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應對因為市場失靈而導致的環境問題而制訂的。這對于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規范經濟運行,減少環境代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當然,我國已經制訂一系列的旨在保護環境的法律,比如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96年頒布《環境躁聲污染防治法》,以及1984年頒布,1996年修改的《水污染保護法》,2002年頒布《環境影響評價法》,還有關于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污染,放射性污染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各項法律及與其配套的環境標準等,應該講已經比較全面了。但是隨著經濟制度的轉軌,技術水平的發展和立法工作更加科學,這些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制訂的法律、標準也會逐步地得到修訂、完善,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