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年,氣象部門利用適宜的天氣條件,實施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望著綿綿細雨,人們在欣喜之余,不禁有些擔憂:人工增雨會不會污染環境呢?
氣象專家告訴我們,完全不必有這種擔心,人工增雨對于大氣、水等環境因素是沒有危害的。
人工增雨的目的在于開發利用云中潛在的降水資源,一個地區下了一定量的雨水,并不是說其上空云層中就含有這么多的水分,只能下這么多的雨,只不過因為條件不適宜,更多的水分才沒有能夠凝結降落下來。于是,人們就試圖通過飛機、大炮、火箭等對局部大氣云層施加催化劑,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變成雨滴降落下來。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些催化劑會不會隨著雨水降到地面,污染大氣和水資源,進而危害人體健康呢?
據了解,目前人工增雨作業中使用的催化劑通常有三類:第一類是可以吸附云中水分變成較大水滴的鹽粒等吸濕劑;第二類是溫度很低的干冰,其汽化時可使周圍空氣層冷卻到零下40攝氏度左右,從而引起水滴的凝結,通常1克干冰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的云霧大氣中,可形成1000億到1萬億個冰晶;第三類催化劑是被稱為“成核劑”的碘化銀,它具有云中自然冰核的性質。
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體形態,它和鹽都是來源于天然物質,因而也不會對自然環境有什么污染。另外,由于鹽粒等只適用于溫度高于零攝氏度的暖云,干冰的制造、保存和運輸很不方便,實際作業中較少使用。
碘化銀是目前我國實施人工增雨所使用的主要催化劑。碘化銀本身毒性很低,再加上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效能高出成百倍,通常對一塊積狀云只要播撒十幾克至幾十克就能奏效,因而投放量也很低。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處陳志宇處長告訴我們,經過多年來的效果評估,實施人工催化劑后的降水中,碘化銀的含量極低,在數量上是根本無法測算的,因而也不會造成任何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