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需求日趨擴大,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加工和沿街商業用房的開發利用發展迅猛,使個體、私營經濟日益活躍而逐漸成為政府鼓勵和支持的經濟類型。這種經濟類型雖然具有投資少、成本低、規模小、工藝簡單、經營方式靈活、撤資和變更方便等優點,但它也給消防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主要表現為其所帶來的“三合一”建筑的消防安全隱患十分突出,經常導致群死群傷惡性火災事故發生。據統計,2007年1月份全國發生的10起重特大亡人火災事故中,有4起發生在住宿與生產、倉庫或經營為一體的“三合一”混合建筑中。4起火災共造成28人死亡,占這10起重特大火災總死亡人數的58.3%。由此可見,“三合一”建筑已經成為當前群死群傷惡性火災的“重災區”,加強“三合一”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刻不容緩。本文結合筆者近年來的工作實踐,試圖分析“三合一”建筑的主要類型、形成原因、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問題及整治難點,并就“三合一”建筑消防整治提出幾點對策。
一、“三合一”建筑的主要類型、形成原因、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問題及整治難點
(一)“三合一”建筑的主要類型
最初我們定義的“三合一”建筑是指生產(經營)儲存、食宿為一體的建筑用房。但近年來,隨著工業結構轉型和務工人員流動加劇,“三合一”建筑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目前,“三合一”建筑的概念外延不斷擴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在設有車間或者倉庫的建筑物內設置員工集體宿舍的工業“三合一”;
2、人員住宿部分與商業、經營、加工作坊等場所間無防火分隔或者共用疏散樓梯的沿街商業門面建筑;
3、有員工集體宿舍的桑拿、歌廳、舞廳等娛樂性經營場所;
4、商場、市場周邊大量存在的加工、儲存、生活為一體的零星建筑;
5、村(居)民住宅改建的家庭式作坊。
(二)“三合一”建筑的形成原因
1、“三合一”建筑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一些個體私營企業在發展初期,由于經營資本少,生產規模小,只能做最基本的生產性投資,無力建設或租用標準廠房和獨立的員工宿舍,而是在未住人的住宅內開設工廠從事零散生產經營,致使家庭作坊式的“三合一”企業應運而生。如今,這些企業已經成為一些地方(如汕頭、揭陽等地)的經濟支柱。
2、重經濟發展,忽視消防安全。一些地方政府以犧牲消防安全為代價,片面強調搞活經濟拉伸GDP總量,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對“三合一”建筑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一些領導怕影響社會穩定局面和地區經濟基礎,對“三合一”建筑治理不力。
3、職能部門監管缺失,造成“三合一”建筑長期存在。大多數“三合一”建筑是由村(居)民住宅改變使用性質形成的,特別是在農村、鄉鎮、城鄉結合部,一些村(居)民自家建房,私自出租或招工生產,形成目前的“三合一”建筑。由于在建設初期,各項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監管乏力,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致使類似生產經營單位大規模無序發展。
4、產業結構調整,外來人員劇增,直接導致工業“三合一”、商業“三合一”屢禁不止。加工業和服務業的高速發展,致使外來務工人員數量逐年增長,在外來務工人員住宿沒有強制統一的情況下,致使這樣的“三合一”建筑長期存在。
